问论语是什么结构
良辰·美景·佳人的回复
论语的结构不是绝对的首尾呼应。《论语》结构解析(一)结构之一。凡人,圣人以至于庶人,必由学始。故而《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故以《学而》为第一,乃《论语》众典之首。由学必“修己”,“安人”,“安百姓”。第一是修身、立己,为君子,成圣人,乃儒家道德哲学。第二是安人、利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儒家政治哲学。整部《论语》以此二篇为核心,为第一部分。(二)结构之二。《八佾》,季氏是诸侯之臣,其僭行天子之乐,说明当时之现状,诸侯违反周礼,僭越天子。如一通所言,“政既由学,学而为政,则如北辰,若不学而为政则如季氏之恶。”所以《八佾》次于《为政》。皇侃云:“不标季氏而以八佾名篇者,深责其恶,故书其事以标篇也”。《里仁第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滕文公下》),遇善则迁,逢恶则坠。故君子居处当审慎,择仁者之邻里而居。《里仁》次于《八佾》,先摆事实,后讲道理,言季氏之恶正因不近仁爱,告诫世人当避恶从善,居处仁里。《公冶长第五》,世无明君,故贤人获罪。公冶长虽在枉滥缧绁之中而近仁,为后世师之。言人若不近仁,曲直难辨。故《公冶长》次于《里仁》。《雍也第六》,表明冉雍之才,“当堪南面而为臣,然而时不遇也”。之所以次于《公冶长》,“冉雍虽无横罪,亦是不遇之流”。在《公冶长》即已言明,贤人获罪,枉在缧绁。纵是有才亦是不遇之流也。从《八佾第三》至《雍也第六》,为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为基础和核心,倡导儒家仁学。(三)结构之三。《述而第七》,孔子祖述尧典,自比老彭,述而不作,位于第七,次于《雍也》,道明世道险恶,“圣贤地闭,非为二贤之不遇而圣亦失常”,“以圣不遇来证明贤不遇,非贤之失”。《述而》次于《雍也》。《泰伯第八》,泰伯是周太王长子,因贤而让国,为世所称道。此篇正是以泰伯之贤而能让国,反证孔子栖遑常谓,实系心虑。虽位飞九五,却秕糠累真,故次于《述而》。《子罕第九》,面对现实,贤人不遇,世道夷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因圣亦命也。外远富贵,既为秕糠,反而凝寂,所以孔子希言。故而《子罕》次于《泰伯》。从《述而第七》至《子罕第九》,为《论语》结构之三,道出孔子命运,既为圣贤,不为时用,“栖遑常谓,实系心虑”,却述而不作,故而希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四)结构之四。从《乡党第十》至《宪问第十四》,为《论语》结构之四。孔子既为圣贤,不为时用,周游列国,无所遇之。于是退而讲学,教授弟子,传道授业,因此才有颜渊之冠,子路之勇,允文允武,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乡党第十》,孔子教讲在于乡党。既为不用,朝廷感希,故而退还应于乡党,问道讲学。故《乡党》次于《子罕》。《先进第十一》,弟子进受业者,宜有先后。《先进》次于《乡党》,因既还教乡党,则进受业者,宜有先后。《颜渊第十二》,颜渊为孔门弟子之冠。三千门徒,进业之冠,莫过于颜渊。还教乡党,宜有先后,冠于前者,当为颜渊。故而《颜渊》次于《先进》。《子路第十三》,子路亦为三千门徒之冠,只为勇者之冠。此篇所以次于《颜渊》,在于武劣于文,正所谓文能兴邦,武能定国。《宪问第十四》,原宪问孔子进往之法则,既允文允武,学优则宜当化天下。(五)结构之五。自《卫灵公第十五》至《阳货第十七》,为《论语》结构之五,言明当时之现状,君不君,臣不臣。卫灵公为鲁国国君,昏庸无道,君则不君。而季氏乃鲁国之上卿,为鲁君之臣,豪强僭滥,臣则不臣。就连季氏之家臣亦为无道之陪臣。《卫灵公第十五》,所以次于《宪问》,在于学优宜化,然而卫灵公为无道之君,君不君,举时当不可仕之,故而《卫灵公》次于《宪问》。君既不君,臣亦当不臣。故季氏飞扬跋扈,豪强僭滥,为所欲为。季氏为鲁君之臣,君臣当有序,故《季氏》次于《卫灵公》。国君无道,国家昏乱,国臣无道,陪臣亦无道,《阳货》次于《季氏》,位第十七。(六)结构之六。自《微子第十八》至《尧曰第二十》为《论语》结构之六,国家昏乱,贤宜远避,“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若人人拂衣而去,谁为匡辅社稷!有贤而避世者,亦必有挺身而出者。正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有所不为,有所为而为,若人人揖让如尧,何愁太平不现!因此《尧曰第二十》在乃为天下为公之大同理想。《微子第十八》次于《阳货》,乃是“天地闭,贤人隐”(《易经·坤文言》)。微子见纣王无道,必丧其位,故先拂衣归周以存其宗社。天下并恶,贤人隐退,所以《微子》次于《阳货》。《子张第十九》,“士见危致命”,表明国君若有难,臣必当致死,效忠于国君。次于《微子》,意为“既明君恶,臣当拂衣而去。但人人尽去,谁为匡辅”。“未得去者,必宜致其身”,匡辅社稷。故《子张》次于《微子》。《尧曰第二十》道明天下之事,如若人人谦让,爱人如己,揖让如尧,则太平可睹,大同可见。
书仪的回复
内容结构: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 《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i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编辑本段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知心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这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像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与思考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有害。”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理解: 读书学习,“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不能偏废。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7、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8、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的态度、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语气词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编辑本段第九则怎样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编辑本段第十则怎样做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句话。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编辑本段各则注解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编辑本段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编辑本段“乐”之解释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编辑本段成语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编辑本段通假字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 同汝,表示你,不是通假字,而是两字在古代意思相同。 说 “悦”的古字,表示愉快,不是通假字,而是由于古代并无“悦”字,在古代“说”就相当于“悦” 后为与说话的“说”区分人们造出了“悦”字。编辑本段活用现象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编辑本段一词多义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编辑本段特殊句式(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编辑本段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编辑本段作者简介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 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孔子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卒,复娶颜徵在,生孔子。孔子生平
甜辣咸鱼的回复
论语的结构是:论(左右结构)语(左右结构)。
论语的结构是:论(左右结构)语(左右结构)。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ㄌㄨㄣ_ㄩˇ。拼音是:lúnyǔ。
论语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论语Lúnyǔ。(1)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南宋时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论语共计20篇,1.2万字。
二、国语词典
书名。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问答之言,由孔门后学记录而成的书。原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齐论》、《古论》久亡,今《论语》即《鲁论》,凡二十篇。宋时以《论语》合《大学》、《中庸》、《孟子》为四书。
三、网络解释
论语(中国儒家经典)《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关于论语的诗词
《论语绝句·参闻吾道无心语》《论语·时习章》《论语·攻乎异端章》
关于论语的诗句
《论语》初来文尚古论语尚书致所由《论语》宣文护绛纱
关于论语的成语
论议风生半部论语治天下虚语高论崇论_议放言高论半部论语论千论万论长说短目睫之论
关于论语的词语
论长说短半部论语目睫之论论议风生数黑论黄放言高论数黑论白盖棺定论较武论文虚语高论
关于论语的造句
1、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2、从小到大,我一直挺佩服那些研究文学的人,虚无缥缈的文学有什么可研究的呢。可还真有人研究,而且中国现在似乎干这行的都不错,红楼梦和论语或者三国基本没什么人看,但研究这三个东西的人写的书大家却看的特别欢。
3、“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倡“亲亲相为隐”、“同居相为隐”。
4、据《论语·公冶长》,有一次,宰予大白天睡大觉,被孔子发现,结果遭到痛骂。
5、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倒着背《论语》也不值一谈啦!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论语的详细信息
推荐问答
-
星座3 月 30 号白羊座:星座的神秘面纱与个性特质
3 月 30 号出生的白羊座,如同春天里的第一缕阳光,充满了活力与激情。他们的性格如同火焰般炽热,勇往直前,毫不畏惧困难与挑战。3 月 30 号白羊座的上升星座是什么呢?这又会给他们的性
-
星座天蝎和水瓶配对指数(天蝎和水瓶配对指数高吗)
当谈到星座配对时,天蝎和水瓶这两个星座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就像夜空中的两颗星星,一个神秘而炽热,一个理智而独立。天蝎和水瓶的配对指数到底高吗?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神秘
-
星座天蝎座女和射手座男配不配(天蝎座女和射手座男配不配财运)
在星座的世界里,天蝎座女和射手座男常常被人们讨论是否相配,而其中财运方面的话题更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两个星座在性格和特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那么他们在财运上又会有怎样的
-
星座搞笑段子星座:100 个爆笑段子大揭秘
你是否曾经因为星座而对自己或他人的性格特点产生过好奇?是否想过那些星座传说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搞笑秘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搞笑段子星座的世界,探寻 100 个爆笑段子背后的星座奥秘吧
-
星座马盘金星星座(马盘金星星座是盘主本命星盘金星星座)
在浩瀚的星空中,每一颗星星都有着独特的光芒和意义。而在占星学的领域里,马盘金星星座就像是爱情宇宙中的闪耀星辰,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世界。马盘金星星座,顾名思
-
星座星座运势 2020 年运势大全:探索宇宙与人生的奥秘
2020 年,宛如一幅神秘的星图,在宇宙的浩瀚中缓缓展开。每一个星座都仿佛被赋予了独特的使命和能量,它们的运势如同星辰的轨迹,指引着我们在这一年中的起伏与变迁。让我们一同踏入星
-
星座90年射手女2023年运势(1990射手座性格特点)
# 90 年射手女 2023 年运势:勇敢前行,绽放光芒1990 年出生的射手座女生,如同那自由翱翔的鸟儿,充满了活力与热情。在 2023 年,她们将迎来怎样的运势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
星座2023年双子感情运势(2023年双子感情运势如何)
《2023 年双子感情运势:起伏之间,把握真爱》2023 年对于双子座的人来说,感情世界仿佛是一片波澜壮阔的海洋,既有风平浪静的时刻,也有波涛汹涌的阶段。在这一年里,双子座的感情运势
-
星座巨蟹座男生和射手座女生(巨蟹座男生和射手座女生配吗)
巨蟹座男生和射手座女生,这两个星座的组合就像是夜空中的星辰相遇,充满了神秘而又独特的魅力。巨蟹座男生以其温柔、体贴和顾家的特质而闻名,而射手座女生则充满活力、乐观开朗且富
-
星座2023 年 10 月 3 号十二星座运势(10 月 3 日运势)
10 月 3 日,星座运势如同星空中的繁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十二星座在这一天的运势面纱,看看它们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吧。白羊座:清晨的阳光仿佛为白羊座注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