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具有未卜先知效用吗?梦里未卜先知怎么回事呢?科学研究发现,人体的兴奋细胞主要是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这些细胞存在带电现象,细胞膜外呈正电性,膜内呈负电性。使用微电极可以测量到细胞内外的电位差,也就是静息电位,通常为-70毫伏。
不同细胞的静息电位有所不同,通常在20毫伏至200毫伏之间。当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受刺激点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一些Na+通道打开,大量Na+离子从膜外流入,导致膜电位从静息电位的-70毫伏转变为0毫伏,并继续增加到35毫伏,膜发生去极化(depolarization)。
在去极化期间,膜内含有更多的阳离子(Na+)。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离子从细胞内流出,使得膜内恢复原来的电负性,也就是膜的复极化(repolarization)。最终膜恢复到静息电位。
从去极化到复极化的这个过程称为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动作电位的产生非常快,每个动作电位大约只有1毫秒。在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中传播的动作电位被称为“冲动”。而大脑和心脏等器官的复杂电变化是许多动作电位的总和。
第一种是直观型梦。直观型梦是由于自己的大脑本能的超长发挥所形成的,基本上没有外界灵感信息的介入。要开发出这种梦的能力,需要保持最佳的状态。
第二种是比喻型梦。比喻型梦指的是外部信息场和自己的大脑信息场相合的梦兆。这种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预测等方面。要开发比喻型梦不需要修炼,当晚在梦中就可以显示出要测的结果。当我们睡觉时,大脑的活动并没有停止,相反,它在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电化学过程。这些电化学过程产生了我们在梦境中所体验到的各种感觉和场景。
梦境的发生是由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大脑皮层是思维、感知和记忆的中枢,而下丘脑则对睡眠和觉醒状态起着调控作用。在入睡时,下丘脑开始分泌褪黑素,这是一种促进睡眠的激素。同时,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开始调整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形成一种特定的电活动模式。
这种电活动模式被称为快波睡眠(REM睡眠),因为在这个阶段,大脑活动呈现快速而规律的波动。在快波睡眠阶段,我们经历最深沉的梦境,而且肌肉也处于松弛状态,几乎无法动弹。
研究表明,梦境可能是大脑在整理和处理经历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梦境中,我们可能会体验到一些情感、记忆和经历的碎片,并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和重建。这种过程有助于加强记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此外,有些人还可能通过梦境来处理与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世界相关的问题。
虽然梦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大脑的自我活动,但外界的刺激和经验也可以影响我们的梦境内容。例如,如果我们在入睡前看了一部恐怖电影,那么我们可能会在梦中体验到一些可怕的场景和情节。这说明梦境不仅受到内部的生理机制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梦境是大脑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奇妙的心理体验世界。通过理解大脑和睡眠的相关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梦境的产生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