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10点,重庆大庙站点的风里还飘着隔壁小面店的油香,886路公交刚停稳,穿浅蓝外套的妈妈就推着婴儿车往车门走——车里的小宝宝裹着米白毯子,正蜷在筐里酣睡,小拳头还攥着半截安抚巾。
公交台阶比小区的高半头,妈妈攥着婴儿车扶手往上拽,肩膀都拧成了小团。就在前轮刚搭上车厢的瞬间,车把突然滑了——她“呀”地惊呼一声,婴儿车顺着惯性往外侧翻,毯子里的孩子“哇”地哭起来,小脑袋已经露出了车筐边缘,连帽子都掉在了台阶上!
这一幕全落在司机王师傅眼里。他刚才从后视镜里看见妈妈吃力的样子,早解开安全带站到了驾驶座旁。这会儿根本没多想,右脚刚迈出半步,腰已经弯成了弓,双手像接易碎的瓷碗似的,稳稳托住了孩子的后背——动作快得像提前演练过,连毯子都没蹭皱。
“别着急,我来帮您。”王师傅抱着孩子往车厢里挪了两步,又转身把侧翻的婴儿车扶起来,顺手调整了下刹车扣。妈妈接过孩子时,手还在抖,眼泪吧嗒掉在孩子的毯子上:“要是摔下去……这可怎么办啊?”旁边卖菜的阿姨递过来纸巾,笑着拍她肩膀:“要不是师傅眼疾手快,这娃可得受疼——你看,孩子除了哭,连点红印子都没有。”
车厢里的乘客都跟着凑过来。穿校服的小姑娘掏出手机,对着王师傅拍了张照:“我要发班级群,说咱们重庆有个好司机!”坐最后排的老大爷也念叨:“上回我提米袋子坐这路车,也是这师傅帮我拎的,手劲大得很。”王师傅挠着后脑勺笑,工装袖子上还沾着刚才扶婴儿车蹭的灰:“哪算啥大事?我家小孙女也这么大,要是换成我,也得往上冲。”
后来我问王师傅,当时有没有怕接不住?他说:“哪来得及想啊,就觉得那孩子跟我家娃一样,要是摔着了,我得悔死。”他开了五年公交,每天都要遇到推婴儿车、拄拐杖的乘客,早养成了“多瞅两眼”的习惯——后视镜里的动静,车门边的身影,都是他要“管”的事儿。“公交车是流动的家,咱们当司机的,就得把这份热乎气守住。”
下午我再坐886路时,车厢里还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可想起上午的事,总觉得风里都裹着暖。其实重庆的善意从来都不宏大:是小面店老板多给的一勺辣油,是社区阿姨帮着看会儿孩子的热心,是王师傅这一抱里的本能——没有口号,只有“能帮就帮”的习惯。
车窗外的黄葛树抽了新芽,886路继续往前行,可车厢里的那股热乎气,早就顺着车窗飘出去,裹暖了整条街的春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