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治国的古诗 吾闻聪明主,治国用轻刑。——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先生鬓为吟诗白,上相心因治国劳。——殷文圭《次韵九华杜先辈重阳寄投宛陵丞相》 武丁命傅说,治国如和羹。——陆游《养生》 治国与修身,篇篇言上道。——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 治身如治国,夭寿人所为。——陈傅良《再用喜雪除夕二韵寄宗简》 治国兼耕岂理欤,阴谋乱政肆崎岖。——陈普《孟子·许行》 治国宜将治圃看,垦除容易整齐难。——洪咨夔《同孙子直和李参政东园韵十绝》 饥穰谁道尽由天,治国须知类小鲜。——金履祥《七月三日和徐山甫喜雨》 居乡多令望,治国蕴嘉猷。——廖行之《挽龚宣教世基》 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欧阳修《送朱职方提举运盐》 2.求治国的诗句 孟昶其人,如今知之者恐怕不多。他是五代时期后蜀(934———965)的第二代皇帝,在位三十年,几乎与后蜀的历史相始终。五代是诸国纷争的年代,后蜀又偏处西隅,对后世影响不大,故而今人写通史,于后蜀大抵一笔带过,素少讲孟昶的事迹。其实,这位后蜀皇帝的有些事迹还是很值得一说的。他决非庸碌无能之辈,政治上曾经有过一番作为,且工于诗文。他写的那篇《令箴》,全文九十六个字,字字玑珠,都是倡导廉政的。 文如下: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祀,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要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联深思。” 这篇文章,孟昶当时即颁发到各级地方府衙。“各令刊刻坐隅,谓之颁《令箴》”。宋太宗极为推崇孟昶的《令箴》。继他之后到南宋高宗时,又以黄庭坚所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一十六字,“命县长吏刻铭座右”。元代吴人徐元瑞编的《吏学指要》,《令箴》被全文收录。明清两代,许多地方官府的吏员,多有效法者,竖立碑石以为戒,如是足见《令箴》对后世的影响。现遗存周至县委的那节残碑,当属这一时期的物事了。 平心而论,单看《令箴》确有可取之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这样的警句,即使放在仍不失其积极意义。故而南宋的洪迈,从《令箴》推论到“昶区区爱民之心,在五季君为可称也”。遗憾的是拿《令箴》去对照孟昶及其周围大臣的实际作为,当会令人大失所望。欧阳修《新五代史》称,“昶幸晋、汉之际,中国多故,而险据一方,君臣多为奢侈以自娱。至于溺器,皆以七宝装之。”宋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见到孟昶珠宝装溺器,“椿而碎之,日: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此,不亡何待。”孟昶提倡廉政只是说说而已,或者如《令箴》两字标示的那样,只是规劝地方官吏的。孟昶本人及其七宝溺器,言行之间,截然相反。而且七宝溺器的故事,与《令箴》传得一样久远。 元末朱元璋灭陈友谅,见陈友谅所用之镂金床,立即斥曰:“此与孟昶七宝溺器何异?”尽管洪迈博学多识,《容斋随笔》一书说古论道,深为后人所崇仰,但他关于孟昶爱民的说法却是错的,他错在将孟昶之言当做孟昶之行了。中国历史上,但言廉政,几乎代代有之,认真做的,究竟能有几朝几人?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切切记住孔老夫子的名言:听其言而观其行。 搜古索经,俗人克敬知道这《令箴碑》不仅周至县衙有,普天之下的州府衙门也都有过,改朝换代数百年,也许因为离乱,也许因为过时,大都遭遇毁弃,而周至县的这通《令箴碑》能流传至今,其中不知有多少感人故事。俗人克敬多方探访,因缺少文章记载,竟无所知晓。然这一次能碑立县委大院,还真是托了改革开放的福,才有人敢把破了的“四旧”,千方百计搜寻回来,赫赫然竖立县委大院,其用心可谓良苦,意义可谓深焉。 3.治国理政100句有没有电子版的 一、深刻领悟以[为民]为核心价值、以[担当]为政治责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治国理政新理念。 1.[为民理念]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2.[担当理念]集中体现为[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3.[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二、深刻领悟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总布局各领域创新理论为支撑的[治国理政]新思想。 1.关於从总体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2.关於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思想。 3.关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新思想。4.关於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思想。 5.关於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思想。6.关於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思想。 7.关於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思想。8.关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 三、深刻领悟以[中国梦]为战略目标、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以国家安全和强军为战略保障的治国理政新战略。1.关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2.关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3.关於国家安全战略和强军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学经典中哪一部是关于治国理政的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出自宋代程颐《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书》,大意是:治国理政应以顺应人民愿望为本,以丰厚人民生活为本,以安定而不扰民为本。 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提出以民为本是为政之道:“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五,《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书》)二程所概括的“三本”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揭示出民本思想的本质,这三者构成一体,缺其一,不可谓民本,不可谓“为政之道”。国学大师-李-冠-论解释其类似关于以民为本的论述,在封建社会可谓不绝如缕。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为历代统治者所关注和推尊,在政治上继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凡是有所作为的统治者,自觉不自觉地都把民心向背看作执政的大事。国家的治乱与兴衰取决于民心的向背。民犹之水,统治者只不过是浮在水上的舟。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被一再印证是不可改变的历史发展的铁则。与民心相悖的独夫民贼总是被湮灭在民众的汪海大洋中,这就是历史的见证。以民为本,虽然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是有史为证的。 5.以砥砺奋斗的五年为主题的诗歌 纯引用。 幼儿诗歌春天的秘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淅沥淅沥地流着,小声地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垂柳换上嫩绿的春装,在微风中轻轻的飘荡,小声地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桃花红着脸,抿着小嘴,微笑着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燕子飞翔在蔚蓝的天空里,叽哩哩的叫着小声地说:“春天在这儿 !春天在这儿!”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绿油油的麦苗,使劲地从泥土里往上钻,小声地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农民伯伯忙着播种,拖拉机轰隆轰隆的嚷:“春天在这儿!”哈哈!春天真的来了,春天真的来了!我看见了春天的秘密,我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诗歌《春天》春天怎么来?花开了,春天就从花朵里跑出来。 春天怎么来?草绿了,春天就从绿色里跳出来。春天怎么来?我高兴了,春天就从我的心里飞出来。
小学生常用的国学经典
小学生必背国学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 语》、《老子 大学 中庸 庄子》、《孟子》、《陋室铭》刘禹锡(唐)、《劝 学》荀子(战国)、《伤仲永. 笠翁对韵二冬》、《岳阳楼记. 笠翁对韵三江》。
1、《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三字经》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2、《千字文》为南朝周兴嗣撰,《千字文》中除洁字两见外,其余全无重复,而且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令人称绝。《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是我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3、《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初为明人登吉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国学经典对学生的作用
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的作用及影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绝大多数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的作用及影响的知识,欢迎阅读。 1.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绝大多数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证明,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老师和家长反映,在进行国学教育和经典诵读前,校园和家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教育效果非常的明显。 2.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3.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而其他学生也对背诵不再视为畏途,而是当作追求快乐的精神享受。不管在什么地方谈起孩子的经典诵读,他们都会显得无比地自豪与骄傲,因为孩子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 4.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特别是习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学生没有怕写作文的,每周都是盼着写作文,有的还不时提醒老师这周还没写作文呢?这里面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有些特别优秀的学生,《三字经》、《千字文》、《老子》等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5.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 “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使得国学教育从学校唱独角戏,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 6.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著名经典学教授钟积成先生在他的讲座“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儿女”的报告中指出:对孩子进行经典教育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法宝。钟教授进一步指出,经典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字经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读经:即经常让孩子观看古今中外名画、名雕塑、建筑、艺术品,经常聆听世界古典音乐,歌剧等经典音乐。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有望。的确,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数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靠的是什么?现在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得出,靠的就是我们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是她们教会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由此看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国学经典的确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