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三、《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四、《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五、《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适合学生的国学经典
小学生必背国学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 语》、《老子 大学 中庸 庄子》、《孟子》、《陋室铭》刘禹锡(唐)、《劝 学》荀子(战国)、《伤仲永. 笠翁对韵二冬》、《岳阳楼记. 笠翁对韵三江》。
1、《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三字经》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2、《千字文》为南朝周兴嗣撰,《千字文》中除洁字两见外,其余全无重复,而且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令人称绝。《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是我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3、《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初为明人登吉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适合家庭朗读的国学经典
阅读,该让我们的孩子读国学经典?读唐诗?还是读绘本?
对孩子是否应该读经,读什么经典,我曾经和朋友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我的主张是孩子小时候应该接触经典,可能的话系统读一些经典,
我这里说的经典,是特指《易经》、《道德经》、《大学》、《中庸》、《孙子兵法》等古文经典。
有些家长热衷于让孩子记诵诗词,若把经典和唐诗宋词相比较而言的话,我觉得应该经典为主,诗词为辅,尤其对男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我个人认为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线,不能相提并论。
诗词固然是古典文学里不可或缺的一块精华,不过融入了太多的人文情结在里面,换句话说,情感因素太大,诗词几乎都是抒发个人情感和人文情怀;
但是经典不同,这些经典几乎是没有掺杂情感因素的,讲的是规律和方法,而且往往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可以不断升华和细化的哲学观,方法论。
有的人说,孩子小,要多读绘本,多背唐诗,说什么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正在大量给孩子读绘本。
这样说话,就是典型的看表面不看本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国外的孩子要看大量的绘本?
因为他们把本民族的人文精华里相当一部分都集中到海量的绘本里了,从小就给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们的文字就是26个字母的组合,简单说就是拼音文字,和我们的汉字相比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东西,这同时也是为什么我说不应该人云亦云地提倡孩子小时候不要认字的原因之一。
人家一边说不刻意认字,一边却非常强调大量阅读讲说,我们呢?
那个“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的确不背古文,但是他们背圣经,而且也是从小就背!
人家在遵循他们的文化特征、文字特色来教育孩子。
虽然每天经典朗读的时间可能实际上并不长,但这却是很郑重的一件事。
我个人认为,有效利用孩子纯净的心田播下经典的种子,这样才是尊重孩子的时间进度和成长规律。
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哪个家庭花不起这个时间成本?
但是这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
若是天天坚持,日积月累下来,会得到多大的收获?
难道这点时间就足以阻碍孩子的发展,影响孩子的活动了?
有人用排挤效应说话,读经典,孩子根本看不懂,而且有损于探索和自主求知的乐趣,大好时间都被排挤掉了。
把经典和探索求知对立起来,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学习经典里的方法、观念,就是为了在探索求知的时候活学活用,灵活机动,而不是保守老成或者盲目冒进。
学经典是为探索服务而不是阻碍探索发展。
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杨振宁教授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数学教授,杨振宁小时候就在数学方面表现出很突出的优势,父亲没有在数学上给他补课,却请雷海宗教授历史系他的得意门生丁则良教杨振宁读《孟子》。
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孟子》,还给讲许多上古历史知识等古典文化。
利用几个暑假的学习,中学的年代的杨振宁已经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后来他回忆起这段经历颇为感慨,说这对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文化给了他很多不同于西式思维的启发。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大师,都具备有广博深厚的人文素养。
作为一个中国人,读汉字长大的人,我们的文化的根在哪里呢?
我们家长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孩子提供什么为主线的人文滋养,给他们的一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绘本吗?儿歌吗?还是那些悲天悯人或者慷慨激昂的唐诗宋词?
国外的大师,小时候有没有读过大量的绘本,我并不清楚,
但是可以肯定,他们一定是在心里根植了他们本民族的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中国,还没有一个大师是读唐诗成长起来的,都是从五经四书开始的。
有人说,你这太夸张了,大部分今天中国的精英都是看小人书长大的啊,也没见他们有什么不妥。
呵呵,是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到现在物欲横流,拜金拜得失去了底线,社会上最多也只有精英,没有大师!
有人问,难道读了这些经典就能成大师了?
呵呵,这就好比大师都爱思考,但是爱思考的人并不都是大师一样,是个不成立的伪命题。
培养人文素养不一定是为了成大师,仅仅为了修身养性有何不妥?
有深厚广博人文素养的人,不一定是大师,但是没有深厚广博人文素养的人,一定成不了大师,其实就这么简单。
发乎上,得乎中,发乎中,得乎下。
你准备给孩子打的是什么地基?
还有人说,北大中文系整天读这个,也没见什么大师出来啊。嘿嘿,不是他们成不了大师,是他们读晚了!
他们在大学里读古文,是为了求学,还在解读阶段。
而民国初期那些大师在这样一个年龄,已经开始用通过古文学到的学问来解决问题了。
这就是区别,天壤之别!
这篇文章来源于我和一个朋友在群里的对话,对方是个对教育有深入研究的人,偏偏就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让孩子读经典。
为此我和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今天把它整理出来,不为别的,只是希望通过我自己个人的视觉,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思路。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怎么抓主线,怎么区别主次,怎么合理安排孩子其实非常有限的时间,这都是我们家长面前需要深思熟虑的课题。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的心田,等着父母去播种。
我想把张子厚的“四为句”送给我的朋友们,这四句话,我曾经让老公大大地打印出来后贴在儿子的书桌旁边。
为什么要学习经典文化?
这四句话是最好的答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守候和聆听!整理就是学习,分享就是成长;坚持就是进步,付出就是收获。
给孩子读什么,这可能是每个家长都在思考的问题,了解了经典,各位妈妈们还犹豫什么,快点加入我们经典学的的队伍中来吧,这里是一方沃土,必定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