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国学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 语》、《老子 大学 中庸 庄子》、《孟子》、《陋室铭》刘禹锡(唐)、《劝 学》荀子(战国)、《伤仲永. 笠翁对韵二冬》、《岳阳楼记. 笠翁对韵三江》。
1、《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三字经》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2、《千字文》为南朝周兴嗣撰,《千字文》中除洁字两见外,其余全无重复,而且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令人称绝。《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是我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3、《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初为明人登吉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国学启蒙经典诵读丛书3
一、《三字经》
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二、《百家姓》
是一部关于中文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三、《千字文》
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四、《父师善诱法》
这书是教育父母老师的,其中要求背诵之法,是因为古代科举考试要求士子必须会背四书五经,在今天大家没必要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书中说了很多做父母如何劝孩子爱上学习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今天依然可取,大家如想给自己孩子做国学启蒙,不妨了解一二。五、《增广贤文》以前人说读了《增广贤文》会说话,读了《幼学琼林》会读书。《增广贤文》中总结了历朝历代的谚语,涉及到很多道家思想,其中有很多人情世故,但虽言人情冷暖,不失真心,能诱人向善。
国学启蒙经典诵读书籍
13部经典蒙学读物——识字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训诫类的《小儿语》、《弟子规》、《朱子家训》、《名贤集》和《论语》,韵语类的《千家诗》和《声律启蒙》,典故、知识类的《蒙求》、《龙文鞭影》和《幼学琼林》。拓展资料:《蒙学十三经》创作背景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蒙学教育。中国的蒙学教育滥觞于周秦两汉,形成于隋唐宋元,繁荣发展于明清近代,可谓源远流长。据张志公先生的《蒙学书目稿》统计,在上起周秦、下迄民国的2000余年中,蒙学教材有580种之多。徐梓的《中国传统蒙学书目(初稿)》在此基础上作了增补,达到1300多种。实际上可能还远不止此数。
随着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各地应时出版的蒙学读物就有上百种。儒家的高文典册,一般人很难学习理解;而这类蒙学读物把那些艰深难懂的高头讲章用通俗押韵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易学易懂,易诵易记,更直观、更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正因如此,在普通民众中,其流传甚至比儒家经典还要广远,还要深入人心。但不尽如人意的是,一些出版单位往往在装帧设计上下工夫较多,而在内容的处理上重视不够,乃至读物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正文错讹、标音不准、引文不确、注释粗疏、译文生硬等瑕疵,轻者读来时时“碍眼”,令人心中不快,重者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作为主编,张圣洁说,这套蒙学读本借重“十三经”之名,是因为蒙学理应被提到“经”的高度来认识,同时也表明我们虔敬的注疏态度,要编出一套“拿得出手、站得住脚、传得下去”的蒙学经典,“为学界提供一个信本,向读者奉献一件精品”。
《蒙学十三经》的不同之处
张圣洁介绍说,考虑到童蒙教学重点诵读,因此《蒙学十三经》特别着力于正音。十三篇正文全部注以汉语音标,并以古文应有的读音标注。编著者同时还对书中的生僻字、词和难解的句、段,典章、名物、典籍、掌故,重要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等,作准确、详明的注释,对所涉人物、事件等,均尽力核查一手材料,以史家之精神,“勘正谬误,流传真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蒙学十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