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教子观与中国传统的教子观一脉相承,是一种真正从做人、成人着手来培养孩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谈建功立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智慧的精髓,旨在让孩子先立君子之德,再谈丈夫之业。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如今这个都盯着现代教育和西式教育的时代,这是极为稀有、难得的,几近于绝唱。所以尤其值得中国家长们重视,并认真领会。更重要的,是按照这种经过中国几千年历史证明有效的教育智慧,为自己的孩子树立高大深厚的人格和志趣基础。 教育孩子,先教做人 我常说我们这一百年来教育没有方向,没有目的,究竟想要我们国家的孩子学成什么样子?教育方法也有问题,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 《大学》讲的内容,就是触动中国教育的一个方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啊?从心性修养开始。 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不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地位,只要你做人,都是以此为基本修养的。这是中国的教育根本。《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一直以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只要孩子做个好人、有门手艺 孩子成长要靠自己,不要过分要求,让他自由发展。教育不在于他将来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长大做个好人。 尤其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等的教育方法,简直是“竭泽而渔”的办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童子们的脑力健康,受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严重。 古语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将来能有自我谋生的技术,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学问、身份、地位没有关系,这是起码的。学问归学问,吃饭归吃饭。中国原来有很多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来做“仕”的,因为他有谋生的本事。 我只吩咐孩子们,不要一定想升官发财,一定想做什么大事业,一定想读什么名大学,只要好好学个谋生技术,可以生活糊口,一辈子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就好了。发财做官,都是过眼云烟的事。我对孩子的教育是一切要他们自立发展,这就是古人所说“人贵自立”的道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害孩子 我认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都犯一个错误,父母往往把自己一生做不到的愿望,下意识地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却忘记了自己子女的性向与本质。 做父母的应当思考,如何正确地培养与辅导孩子,让他们成人立业。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读书、考试、上进,希望出人头地,是极大的错误观念。这样爱孩子,其实只会害了他们。 教育文化的目的,教育文化的伟大,就在要改变人的缺陷,而补充圆满他的遗憾。 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 甚之,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学读书。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地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导致)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 我简单明了告诉大家,《大学》上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父母对儿女有偏爱,所以只看到他的优点,而不晓得他的缺点。我们做父母的,要注意这两句古圣先贤的告诫。但是古人有另一面的说法,叫做“知子莫若父”,指出很重要的教育重点,是父母须要懂得自己子女的禀赋性向,因为老师和别人不见得真正全盘了解每一个学生。现在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只是过份宠爱关心,反而对子女的禀赋性向都没有深切关注。 让孩子从做好小事开始 儿童开始读书是一件事,但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真正的儿童教育学的是“洒扫应对”,小孩子在六岁至八岁之间入小学,怎么扫地、抹桌子,怎么与老师、大人、朋友讲话的礼貌态度、规矩,这个最重要。古代讲入小学开始学“洒扫应对”,是学做人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你不要看扫地、抹桌子、端碗没什么了不起,这些都是一种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会了,以后长大去做事自然会了。基本的教育没有学好,而专门去读书,那叫学知识,把知识学会了,而做人的基础没有,这个教育是失败的。 但现在人却与古人相反,现在小孩子进幼稚园也好,受小学乃至受大学教育,学的都是知识,而对于做人、处事的根本道理,都是不懂,所以社会一片混乱。 千万不可溺爱,让孩子自己站起来 古代的孩子是父母对孩子用心培养,忍心把十二、三岁的孩子送出来当学徒,绝没有像我们现在父母对孩子这样溺爱。……一个孩子要自立,只要希望他有一口饭吃,不要做坏事,出来做什么事业是他的本事与命运。 我也是十八九岁自己混出来的,我不是伟人,你看那些伟人们都是自己站起来的,没有什么教育,都是自学出来的。我再一次跟你们讲,不要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讲爱的教育,中国古文有一句话,“恩里生害”,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恩情,可是“恩里生害”,爱孩子爱得太多了,反过来是害他不能自立了,站不起来了。 譬如父母教育孩子、骂孩子很痛苦,但是等他长大了,才知道你这打、你这骂对他多有用处。用痛苦磨炼人的教育,虽然当时他恨得要命,过后他会越想越对,就是“害里生恩”。现在你们教育孩子用西洋化的教育方法,我绝对不赞成,处处将就孩子,统统把青年人害了。所以现在青年人没有几个有用处的,都是在温室里养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女子之手”,终究很难有大用处。 教育要从胎教开始 传统上,中国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从怀胎就开始教育了,都有规定的,夫妻分房,然后家里挂的画、用的东西都要改变,胎儿会知道。生出来以后重要的是家教,不是靠学校的。 《礼记》里早有记载,依照中国上古的道理,女性一怀胎,习惯就要改,看的书也不同了。其实胎儿在娘胎里三个月,已经知道了,五六个月以后,父母吵架等种种行为,好事、坏事,他都清楚知道,这是知性,意识已经成长,不过他出生就忘记了,可是那个影响染污得很深。 所以中国文化教育是从胎教开始,父母两个的意见,一切言谈、行为,不断地影响孩子,这种影响就是教育。 母亲的教育尤其重要 中国文化得以保持三千年,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女性,这个很重要了。一个家庭有个好主妇、有个好妈妈,才可以讲齐家之道。……中国历代都有好的主妇,所以讲到中国的教育,齐家之道,母教最重要,有个好的女性很重要。……现代女性教育很普及,可是女性反而很难做好贤妻良母,将来就更难了。 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理想中的“齐家”,只有在过去朴实无华的农村家庭里,每每可以看见那种“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的情况。这样的殷实家庭,一定是有一个有德而有持家之道的老祖母或主妇,作为真正幕后的主持者,并不一定是当家的男人或老祖父的成果。 母教,才是天下文化教育的大教化事业。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一个儿女,没有优良传统贤妻良母的教育基础,那就什么都免淡了! 做女性,最难的是做一个贤妻良母。现在女性受了教育以后,出去做事了,孩子不会带,饭不会做,菜不会煮,衣服不会缝,家管不好。譬如生个孩子,第一流的家庭,受的却是末等的家教,把孩子交给佣人们去带,然后再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头,责任推给学校;要是犯了法,还推说这是社会问题。 我们有一位同学,她说想办女子大学,这更要注意《礼记》里头的《内则》一篇,还有《列女传》,是我们传统上关于女性的教育,包含对子女的教育。 一定要让孩子背经典 我这几年提倡小孩子们要读书,要背书。现在的教育演变很有趣,小学读的书,到了中学没有多少用了;中学的书,到了大学没多少用了;大学的书,留学又没有多少用处了,不晓得读的什么东西。人家说我有学问,我就笑,实际上一辈子在外面卖弄的,就是十三岁以前的东西。 一般人不懂,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也可以说,西方人也忘记了。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高声朗诵,有什么道理呢? 这个含意很多,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不管中文、外文,高声朗诵,慢慢悟进去,等长大了,音韵学懂了以后,将来的学问就广博了,假使学外文,不管英文、法文、德文,统统会悟到音韵的拼法,一学就会。 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任何一段,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稍稍带讲解一点。这样背下去以后,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不但中国文化要背,外文也要背。 背书非专一、安定不能背起来。小孩子背东西是不痛苦,是很快乐的。因为专一唱歌、专一背书,脑筋就更宁定。思想行为都要变的。这个就要讲到脑波的问题,是使脑神经专一思维,专一思维,就宁定,使身体生理机能改变,健康起来。脑子变健康,那么思想行为也变健康了。 背书有很多很多好处的,现在一般医学,尤其脑科医学,还没有作详细研究。关于脑科医学这点,我也不是专家,只是大概提一下,背诵的作用可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就更细腻、更精详。 孩子们背诵古书,真的把古文背好,智能开发以后,读现在学校的教科书,一看就懂了,这效益已经出来了。我们看到现在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书包越背越重,眼镜越戴越厚,晚上做功课到九、十点,天天考、年年考,考了高中,初中读的东西不要了,考了大学,前面的东西都不要了,这都是浪费。 教育一定要循序渐进,千万不可太过 我经常告诉朋友们,你的孩子太聪明了,教育上要小心。现在许多家庭的父母,看见自己的孩子聪明,便高兴得很,拼命去培养。教育孩子和种一棵好花一样,一棵好的花苗,如果肥料用得太多,浇水过勤,反而害了这个好花苗。 不要把孩子弄坏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使用过度了,可能很快就有问题了,而且长大不一定聪明,这是一定的道理。
父母智慧课堂
问题一:家庭教育缺位是什么意思 家庭教育缺位,简单的理解可以认为是父母双方在家庭教育中一方或者双方都缺席,没有给孩子以良好的教育,陪伴以及引导。往更深层次的来说,可以认为是父母并不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关注孩子的物质,学习成绩等层面,对孩子的精神,人格,品行等层面没有给予重视,或者过度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导致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 问题二:父亲缺位现象如何进行社会学研究 1、首先你要把当前已有的研究弄清楚,是不是有人已经做了一些研究,然后先做个试研究,大体了解到底什么是父亲缺位,给出一个定义。 2、根据你的基本判断,进一步选择是定性研究还是量化研究 3、对这个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化,比如父亲缺位对孩子的影响或者父亲缺位的原因探究等等 4、然后查找相关研究资料 问题三:父亲缺位了,母亲会怎么样 《李明堂》《李毅远》《李贵明》《李继贤》《李清信》祝您快乐! 问题四:父母亲情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会给孩子以后的成长留下阴影 , 在成长方面缺少亲人的关怀, 教育方面会让孩子受到很大的影响。 没有得到足够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出现焦虑、孤独、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行为缺陷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与成年后的不良生活习惯都有一定关系。父亲传递给儿子的是坚强、勇敢、承受力强等阳刚之气,母亲传递着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的一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相反,如果过分地强化或弱化某一方面,都将影响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 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小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到了青春期,他们会猛然意识到被父母“抛弃”,会以评判的心情来审视父母,并把对父母的愤怒投射到社会和他人身上,从而出现操行障碍、与人交流障碍等。 问题五:男子为女儿发明游戏有啥教育理念? “不是男主外女主内吗,哪有爸爸带孩子的?”在“丧偶式育儿”被深度吐槽的一位“80后”爸爸刘勇赫给4岁多的女儿发明了150种亲子游戏,被网友封为“亲子游戏大王”。为女儿发明游戏有啥教育理念? 爸爸刘勇赫的教育理念: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不少“隐形”爸爸。这并不是说爸爸不爱孩子,中国式父爱充满了深沉与内敛,父亲与孩子之间似乎还存在着一种等级的隔阂,父亲不愿或不习惯走下“神坛”,成为孩子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这也是导致父爱缺位或父教缺位的深层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我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观念。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为家庭做贡献的义务,挣钱只是经济功能,家庭还具有抚育、赡养等功能,夫妻应合作育儿、分工育儿。 父亲的缺位会带给孩子很多问题,我通过十年的教育研究发现,青春期发生早恋行为的孩子,80%存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缺位的现象或是父母离异,没有得到父爱的孩子会找其他感情来补偿,缺乏父爱的孩子常常缺乏社会经验,产生社交焦虑。 现在很多爸爸工作时精神抖擞,回到家呈现的则是疲倦的状态以及各种“葛优躺”。很多爸爸没有意识到,你在家里展示的就是孩子要学习的。我每次回家之前,尽管很累,也都要整理一下衣服,然后精神抖擞的一副“超级奶爸”的样子,在孩子面前很注意自己的形象。 爸爸刘勇赫认为,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为家庭做贡献的义务,挣钱只是经济功能,家庭还具有抚育、赡养等功能,夫妻应该合作育儿、分工育儿。 跟孩子玩需要技巧和耐心,以孩子为中心,观察孩子的喜好,而不是用家长自己的逻辑跟孩子玩。 问题六:没有太多父母爱的孩子长大什么样 看到题目就想到了我自己。 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的我已过不惑,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体会。因为父母生了妹妹的原因,我被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虽然几年后就回到父母身边,但因不亲厚,父母的偏心更助长了姐妹的不合,为了证明自己优秀值得父母爱,学习很好,但也不能弥补小时候父母缺位的遗憾。造成与谁都亲厚不起来,不会撒娇说软话,只会硬碰硬。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上很吃亏。在某些事情上过激,爱憎分明,眼里不揉沙子,这些在某种意义上是人际交往的缺点。 直到自己有了孩子,反思父母的教育方式,努力纠偏,其实正说明自己性格上的缺憾。 不是所有父母不太关爱的孩子不成材,但性格上会多多少少有些缺憾吧。需要自己后天的修补。 加油吧!共勉! 问题七:从小缺失父母关爱长大的男人可怕吗? 虽然自己竭力改变儿时的生活,可从小烙在心底的表达方式很难控制。你看过《童年》没,高尔基的祖父那么残暴,儿子更残暴,女儿虽很好,但也很性急。我附近有人对媳妇特好,都40了,还过情人节,他们儿子也很文静,说话很礼貌。这跟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平和的家庭容易养平和的儿女,暴力家庭的孩子想改,但控制不了自己。 问题八:《人民的名义》这部剧折射出什么样的教育缺失 1、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父亲缺位的教育也是随处可见,几乎都是母亲一人在充当教育孩子的角色,白脸红脸都让母亲一个人唱完了。父亲往往忙于工作或出于各种原因,觉得教育孩子就是母亲一个人的事,对此毫不关心,推卸责任。 2、母亲教育孩子过分焦虑 母亲在生活中更注重孩子的小细节,而父亲则更多地关注孩子未来成长的大格局。这是因为母亲跟孩子呆的时间更长,更容易发现问题,而且女性也更加细腻和感情化,把孩子的一言一行都纳入自己的监管范围。 3、祖父母辈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个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一直在提倡,父亲不要缺位,母亲要情绪稳定,父母要负起监管责任,好的教育大同小异,不好的教育也各有各的不同,父母要做的,不是照抄什么模式,而是尽最大的努力,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 问题九:爸爸的情绪,对孩子成长有多重要 NLP父母智慧课堂中教过很多关于家庭序位的知识,尤其是0---21岁孩子所需的心理营养。 举个例子,孩子在6-14岁的时候,这短短几年是父亲影响儿子的最宝贵的时机,父亲这段时间应该花更多时间和儿子在一起,如果父亲缺位,那么男孩会转向寻找其他能够教导他的男性。当代学生出现的小团体,帮派现象就是由此而来, 就需要父亲真正的深入儿子的生活,扶持他的成长,在人际关系、品格力量、家庭婚姻、价值导向等方面做儿子的模范,成为儿子和成年男性世界之间的桥梁。 更多知识,可以搜索一下NLP智慧学院的官网了解一下! 希望能帮到你!
郭继承国学经典与智慧人生
这堂课是郭教授在北交大对老师做的一堂授课,共两个小时,课程文化底蕴很深,信息量巨大,需要好好消化,我听了两遍。 国学智慧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核心轴,永恒价值观。 有些智慧是对境智,特定时期产生的智慧,而国学的智慧历久弥新,永恒不衰。 论语属于大智慧,超越特定环境的,2300多年前的《论语》就是人生智慧的百科书。现在读是经典,再过两千年仍然是经典。论语是开人的智慧。 系统的学习国学大智慧,郭教授推荐四书五经还有道家的《道德经》,《了凡四训》,《六祖坛经》……这些建议都要读,反反复复的读,他结合自身体会,讲了这些元典经典对于个人智慧提升,改善修为的表现。 圣人之道就是一个民族的北斗星。孔子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北斗星。时时刻刻以圣人之道剖析和检视自己,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如果拒绝崇高,那么这个民族就没有了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