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
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国学可谓命运多舛,几经兴衰沉浮。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国学代表的儒学,曾一度被视为民族落后的根源,受到猛烈的抨击。此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国学都免不了被严重冲击。这是时代的悲剧,当一个国家民族落后于时代,原有的经典就会被颠覆,原有的传统就会被遗弃。当一个国家民族走上正轨的时候,传统文化也就成为一个民族走上现代化的宝贵财富。当今,中华民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国学也顺应时代走上了复兴之路。国学的复兴,是重建民族文化、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汉字中的“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常理常道;汉字中的“典”,本义是“五帝的书册”,引申为重要的文献、典籍。“经典”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共认的“经典”。她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抟造文化和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人们在物欲驱动下,变得比较浮躁,优良的古典读书精神几被扫荡无遗,真正能够坐下来认真读书的人也不多,这要求我们要懂得选择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些国学经典著作就是经过了时代考验的,是历久弥新的永远具有阅读价值的圭臬。我们相信,它们是抚慰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是永远值得我们珍惜的一笔精神财富。
俗话说“树无根不活,人无本不立”。学习国学,一定要从最原始的经典入手。“经”是智慧的升华,“典”是行为的法则;“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民族文化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经典”也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而涵养出广阔的心胸和互敬互重的美德。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我们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轻便地汲取到人生的智慧,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教养文化,除“读经”外,恐怕别无切实可行之方。毋庸置疑,国学经典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徐梓教授说得好:“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一个人成长的根本。”
一、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有利于人的适应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专业教育要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社会上特定岗位的人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培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教人思考什么,而在于教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渗入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志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自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二、国学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历练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后,得到举国上下的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很多人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撇开教材的学习,开设琴棋书画等培训班,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素质教育就这样被曲解成了技能的培养。
何谓“素质”呢?素质是指人或事物根本性的结构,具有基础或前提的意义,并蕴含着无限发展的可能。“素”有白色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质”则有形体、根本、质地的意思。所谓素质,实际上指的是可为各种具体技能提供依托和基础,又潜藏着发展的动力,并且能够突破局限,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统一体,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活动和过程。
只有触及人的素质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打一个比方,素质好比一块土地,而各种技能,不过是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庄稼。土地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依托和基础,使得种子所具有的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潜能得以实现。素质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弹弹琴,乃至学习绘画、唱歌和跳舞不过是在素质的沃土上栽种一些花草,而并不是根本地改良土地;不过是在素质的模板上增加一些案图,而并不是改善这模板的结构。说到底,学习具体技能是仅仅着眼于“器”、“用”、“末”的问题,而不是着眼于“道”、“体”、“本”的问题,都并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
国学经典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二法门。表面上看,国学经典教育不直接养成某种技能,是一种“无用术”,但它实际上是从更深厚和高远的层面做好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完善素质的工作,是一种源于根本、专注根本、为着根本的教育。浸润在国学经典中,能感受和体味经典世界所蕴含的古人的思索,从而获得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工具,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义。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中指出的那样,“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均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内容所难以比拟的作用。
三、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有利于人的高尚品格的塑造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意识对于我们祖先的传统和文化曾经一度持鄙薄、仇视和批判的立场。很多人之所以会狠心的用手割断自己的“脐带”,挖掉自己的“心”,大抵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传统,基于从众的心理,人云亦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国力不振,国势衰颓,传统文化被当作了替罪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国学经典内容没有实际用处。在是否有用,特别是这种用处能否看得见作为评判尺度的前提下,国学经典的学习才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贱的尴尬境地。
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和中国古典教育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养的传统精英,其核心内容是经典文本研读、古典语言训练和古典文化熏染。英国有句名言:“虽然希腊文、拉丁文对于管理印度殖民地毫无用处,但只有精通希腊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统治印度”。在古代中国,虽然“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没有提供治国经邦的具体策略,但它们却是训练治国之术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书”“五经”和擅长写作八股文的人,才可能以此打开科举之门,参与国家管理。
知识和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既博又雅。
四、国学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有利于民族人文精神的提升
教育以人为对象,本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将人从不成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带到更自觉、更理想、更圆满的境地。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为了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人文教育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使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学得表浅的知识,而且通晓支撑这些知识的文化意蕴;人文教育不是要培养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文化修养的个体。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学经典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缺乏经典教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园的道路,只能成为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学习国学经典,实质上就是走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感受这个家园的温馨,参加这个家园的建设,形成对她的情感皈依。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的过程;就是把自己从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变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我们倡导国学经典教育,是基于传统经典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真切的体验,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发扬,是我们承认自己成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并且永远也不想割断这种亲缘关系的深情回顾。
国学经典教育既是实施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开展博雅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方式。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让年轻人汲取民族传统的优良养分,掌握祖国特有的优雅语言,使之成长为既有崇高理想,又有典范道德;既有文化知识,又有文明素养的新一代中国人。
国学经典浸润童年的手抄报
国学经典内容《道德经》篇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恒也。3、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4、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5、水善利万物而不争。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7、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
下。8、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9、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10、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1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 少则得,多则惑。1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1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5、轻则失根,躁则失君。16、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17、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18、去甚,去奢,去泰19、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
富,强行者有志。21、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22、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2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2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之正。26、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27、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2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0、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
不厌,是以不厌。3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论语》篇32、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
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33、义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
於我如浮云。34、礼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
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35、智明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文理密察,是为智也36、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言出由衷,始终不渝。37、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8、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9、礼之用,和为贵。
40、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4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50、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5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5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55、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56、三军可多帅,匹夫不可夺志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 8、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1、其身不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2、见小利则大事不成。6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让国学经典浸润孩子心灵
关于心性,这是一个极为平常又极为高深的话题,甚至已经高深到超越我们的认知,无法用语言来准确表达,中医也说,心法不开,技法难为。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心性的修养远比技能的学习更重要。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心性的呈现,如果一个人心性修得足够好,其它诸如健康、财富、事业、家庭都会非常好,并且还会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社会造福。反之,就算再有才华,能够掌握再多的技能,如果心性修养不够,生命依然会有缺失。 中庸开篇第一句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就是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立身行道,就是修心养性,就是知道自己的天命。对于孩子心性的养成,父母的言传身教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毕竟达不到圣贤的智慧和能量。而经典是古圣贤在开悟的状态下写成的,读经就相当于在跟圣贤对话,相当于亲身聆听圣贤的教诲,那种滋养就像干旱的禾苗遇到了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这种教化是我们现代人所给予不了的。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文以载道,经典文字只是一个载体,是用来传道的。国学经典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自然规律,闪耀着传承千载的理性光芒,既可以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又能够为修养身心、涵养德行带来很大帮助。就像太上感应篇,很多孩子读了就非常受益,读后性情温顺了,智慧也增长了。明朝袁了凡先生就是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把其心得体会写成了凡四训一书,流传后世,让无数人受益。 论语里面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华文化继承发扬“和”的思想,努力追求身与心的和谐,注重修心养性,培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磨砺“不亢不卑,宠辱不惊”的心境,达到心灵的平和宁静。同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与朋友交应待人以“信”。“信”是儒家“五常”之一,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儒家文化将“信”作为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要忠厚诚信,老实做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虚伪、不欺骗。正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是骗不了人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能是自遗其咎,徒增笑柄。 大学里面也说要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就是明白天地自然的规律,破除各种认知障碍,对物欲的贪婪,对名利的追逐,象牢笼一样障碍住了我们的身心,阻断了能量的源头,只有格除这些小我的障碍,才能智慧通达,才能真正做到修身养性。 中庸里面有一段关于舜帝的描述是这样说的,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大德者必受命。历史上关于舜帝的故事我们都比较熟悉,舜帝是中华民族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之一,东夷之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诸城市人,他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舜出身贫寒,勤劳善良,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爱,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赞赏。有这样的心胸与对道德的坚守,最终感动了上苍,得到了先王的赏识,成为了让万民敬仰的一代君主。舜的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只要心性修养的足够好,有了崇高的德行,就必定会受命于天,就会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所以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厚德才能载物。 孩子读经的过程就是灵性被唤醒的过程,书声琅琅,沁人心脾,浸润在古诗书优美的韵律里,身心得以滋养,灵魂得以熏染,性情得以陶冶,气质得以变化,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