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国学有什么好处 宝宝学国学有什么好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是以培育诚意正心的品德修养为主要方向的,国学涵盖了历史洪流中的很多文学成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以下宝宝学国学有什么好处。 宝宝学国学有什么好处1 一、增强语言能力诵读国学,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语文基础。而语文基础好,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石。通过学诵读经典,孩子的识字量明显要超过一般的小孩。在学习和朗诵古典文学经典的同时,孩子也学习了优美经典的文字、文言、文章。孩子既学到了“语”又学到了“文”,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孩子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二、奠定道德根基 和谐常常是国学经典的精髓,这些作品对于一个和谐生命的塑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道德根基包括两方面,一是孝道,二是尊师,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明白孝敬父母、亲人,尊重师长的道理。 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益”“凡出言,信为先”……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后的语句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四、开发孩子智力潜能 幼儿时期是孩子智力和记忆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孩子如果在这一阶段通过学习经典古籍和诗歌,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智力和记忆力方面的开发。 五、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当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 宝宝学国学有什么好处2 增强记忆力 3至12岁的年龄段是孩子智力与记忆力发育的重要时期,诵读国学经典能有效地锤炼孩子的脑力,以提升他们智力和记忆力。 提高语文水平 博览群书、诵读国学经典,可使孩子积累海量的字、词、句、章、史、理,从而提高孩子的语文水平,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 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华传统美德的18个德目中,有三分之一是关于行为习惯的,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劳节俭、诚实守信、谦虚礼貌等待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靠家长和老师的正面引导,也要靠国学知识的熏陶。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做到声音动听,发音标准,是每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追求。孩子们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能够一边走着舞步一边背诵,把握读经“一心二用”的特点。通过背诵,也锻练了幼儿的记忆能力,并随着年龄增长和对经典的进一步理解,大大提升孩子们的分析判断能力。诵读国学经典的也可以积累大量的优美语句,作文水平提高。 宝宝学国学有什么好处3 幼儿学国学要学之有道早教 调查 八成家长赞成孩子学国学 幼儿园的小朋友周州说:“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背《三字经》、唐诗。”他的爸爸说:“国学经典对孩子的影响是难以言喻的,就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非常支持孩子学习经典国学。” 像周先生这样支持孩子学习经典国学的家长并不占少数。调查显示,有78%的家长表示,有机会的话就会让孩子接触、学习一些经典国学。有12%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正在学习经典国学。 家长们赞同孩子学习国学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首先通过诵读经典,能够让孩子了解、学习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出来的传统美德,让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言行有一个道德标准;读经能够促进孩子识字,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初衷 九成家长让孩子“学做人” 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几乎遍布了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年轻的父母们不停地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诸如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性或实用性课程的补习,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能具备各方面的知识。 “因为现在孩子还小,所以对于别的方面我们都还没有做太多的打算,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懂得一些做人的礼数和道理,具备良好的品德。”调查中,86%的家长表示,在孩子的学前教育中,最看中的是孩子性格、品格的形成,只有10%的家长单纯看中知识的灌输。在《三字经》、《弟子规》中,蕴涵不少很好的思想,譬如仁、义、礼、智、信,学习这些思想对于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争议 幼儿学国学是否要先“会意” 就在孩子们热学国学经典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学龄前的儿童识字量有限,也就是说他们在诵读一些国学经典的时候,只会背,不会写,也不会认字,甚至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调查中,20%的家长认为读经和识字之间没有什么关系,30%的家长认为读经能促进识字,有26%的家长认为先识字对读经有帮助。孩子不识字,他们能明白国学经典的精髓吗? “不需要理解,吟咏即可,功在潜移默化。”国学启蒙专家认为,及早让儿童诵读经典,就是趁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他们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作品。而诵读就是要让经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反刍、发酵。“前辈们已经为这种方法‘验明正身’,证实其是奠定一生都受益无穷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思维能力的潜移默化的好方式。” 国学启蒙专家指出,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情节,深入浅出地引导孩子去理解国学经典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郭继承国学经典与智慧人生
这堂课是郭教授在北交大对老师做的一堂授课,共两个小时,课程文化底蕴很深,信息量巨大,需要好好消化,我听了两遍。 国学智慧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核心轴,永恒价值观。 有些智慧是对境智,特定时期产生的智慧,而国学的智慧历久弥新,永恒不衰。 论语属于大智慧,超越特定环境的,2300多年前的《论语》就是人生智慧的百科书。现在读是经典,再过两千年仍然是经典。论语是开人的智慧。 系统的学习国学大智慧,郭教授推荐四书五经还有道家的《道德经》,《了凡四训》,《六祖坛经》……这些建议都要读,反反复复的读,他结合自身体会,讲了这些元典经典对于个人智慧提升,改善修为的表现。 圣人之道就是一个民族的北斗星。孔子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北斗星。时时刻刻以圣人之道剖析和检视自己,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如果拒绝崇高,那么这个民族就没有了前行的方向。
国学经典与智慧人生之正心
用儒家经典《大学》三纲八目来解释LZ的问题比较合适,
《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与生俱来的智慧,不需要学习,本来就有,人人都有。但因我们后天的心里存见,价值偏见,造成了思维洞穴和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局限,所以要"明",明“明德”(孟子把这过程叫“养浩然之气”),是一个人是否有大智慧的根本地基。明得越多,智慧越大。反之,并不是说没有智慧,而是智慧的范围很小,俗话说的玩小聪明,机心重,会盘算,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都是指智慧的范围很小。因为眼浅皮薄的人,所见的“本末终始”(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半径就小,就越是没法做成大事。所谓事后方知、一见便知、未来先知,这就是描述智慧大小的三个层面。
最大的智慧,当然是未来先知。这个智慧,是把胸怀放到天地宇宙那样大,所见的“本末终始”(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半径就有天地宇宙那么大,这就是“亲民”(并非政治术语),天地宇宙没有私心,对一切平等付出,无有高下贵贱之别,故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是最大的亲民。
我们人类作为天地宇宙万物之灵,就要回归到天地的本来状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亲民,多站在别人的立场着想就叫亲民,少些自以为是就叫亲民,孝顺父母就叫亲民,奉献自己就叫亲民,舍己为人就叫亲民,吃得亏就叫亲民,为人仗义做事诚信就叫亲民。。。在亲民的实践中渐渐扩大胸怀,智慧的半径就随着胸怀的半径越来越大,从而认知范围以及认知空间也会越来越大,最后跳出思维洞穴(时间和空间)的陷阱,无碍穿梭于天地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这样就是“止于至善”了。国学的应用智慧,主要说的是“亲民”这个层面。《大学》三纲说的略笼统,八目说的详细些。
《大学》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国学的心法,即“明明德”。好比九阳神功,心法是最重要的,心法通了,全身几百个穴道就打通了,内功就练出来了,即使什么花拳绣腿也不学,行走险恶江湖也仍然是高手,有九阳神功护体,随便那些坏人怎么打都不会受伤。儒家把这个心法叫“内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国学的应用智慧,即“亲民”。好比九阳神功,闭关是必要的,但不要关着门来练,要到江湖上去打磨才能成就真功夫。常常反省自己就是练功,如何把自己周边的人事关系处理得祥和就是练功,如何处理好家庭,如何处理好婚姻,如何处理好领导关系,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如何处理好与恶人横人的关系,如何面对顺境逆境,如何面对毁誉评说,等等,这都是在练功。每当处理好一件,穴道就被打通一个,最后胸怀越来越大,智慧越来越大,那么治国平天下,也不过如烹小鲜。儒家把这个智慧的外用叫“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