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把国学教育与早间操活动、早晨读、环境创设、校园活动、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在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规范着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同时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开展国学活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小学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上学经常迟到,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不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除了让其诵读《弟子规》外,还讲其中涉及到行为习惯养成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明白了应该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好习惯会成就好人生。
我还通过讲国学故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国学故事能让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小学生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其中《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小学生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通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学生学生要善待他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从语言活动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因此我又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此来促进小学生语言的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
第四、让音乐与国学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国学由于以古文化为主,枯燥无味,不但学起来较难,而且学生对这些也不感兴趣。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编节奏,把那些国学经典作品很长,读起来拗口的句子编成歌曲,让小学生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通过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学习国学,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小学生的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小学生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小学生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小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小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使他们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小学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小学生的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小学生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我国的国学经典
何为国学?它首先应该是“集一国学术之大成”,我国的国学主要是指古典文献中重要的典籍所设计的传统学术著作,它包括不通历史时期的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等的有学派、学理和思想,它带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立场和情感倾向,几乎代表了每个时期的主导文化精神与价值形态。
而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定义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国学经典则是专门指中华传统文化中比较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的论著。
国学经典涵盖的内容可以说非常广泛,可以举例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
1、经部以儒学经典为代表,分为:诗、书、礼、易、春秋、孝经、四书、乐等。
2、史部历史著作主要书目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战国策》等。
3、子部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主要书目有《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等。
4、集部是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主要书目有《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等等。
那什么是传统文化呢?它一般指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所创造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的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昆曲、越剧、演义小说等是代表,至今对当代读者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们整个民族比较推崇和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不仅凝聚了我们民族的语言习惯、思维观念、情感认同和习俗制度,还蕴含国民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以及价值取向,因而它一直对国民素质的养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展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传播和话语权的争夺,复兴传统文化,掌握文化发展自主权,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发掘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已经开始成为国内学界的普遍认同和精神需求。因此传承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的传播对个人、家庭的早期启蒙,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爱国情结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这也是当今社会国学热的核心因素。
品德养成的国学经典
现在孩子学习的《国学经典》、《三字经》等经典诵读教育,其实简单的说,对全脑发展都有帮助,好处要从大的方面看,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我们一生中,学习能力最好的时间是有限的,就是0-14、5 岁这个年龄段,记忆力特别好,背诵过的东西一般终生不忘的,或者说,成年以后,稍微提醒立刻就能想起来,我们自己都会有这个体会的,所以说,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终身受益!
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语文能力增强: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孟子》、《管子四篇》、《中华经典精粹选读》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科目的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2——4倍;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变得很轻松:“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健脑效果明显,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从而在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上会事半功倍。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诵读国学经典,相当于和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交朋友,轻松地接受他的教会,吸取他的智慧,也是这位智者说的话、讲的道理我们不是太理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体会就会越来越深,这是智慧也会融入到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我们会运用在生活、工作、学习、处事等各个方面。人格优化,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