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我们上学期间必学的内容之一,多看一些古诗词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五本中学生必读的经典古诗词书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五本中学生必读的经典古诗词书籍 中学生必读的古诗词1.《唐诗鉴赏辞典》 俞平伯等/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这本书是国内文艺类鉴赏辞典的发轫之作。它首创的融文学赏析和工具书于一体的编写体例,已成为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的固有模式。《唐诗鉴赏辞典》共收唐代190多位诗人诗作1100余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另配有唐代诗人年表、唐诗书目、诗体诗律等多种附录,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读物。 中学生必读的古诗词2.《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周汝昌/著 中华书局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撰写的一部讲解唐诗宋词的名著。所选诗词作品,并不遵循常见的“文学史模式”,而是完全以“个体鉴赏”为出发点,考虑到一般读者的接受水平、兴趣及作品本身的浅深难易。作者的意图,是引导读者去发现与感悟古典诗词的美,着重的是情思、笔致的深层领略。这是一部既“引人入胜”、又“渐入佳境”的著作。 中学生必读的古诗词3.《唐诗素描》(典藏版) 曾冬/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一样的唐诗,不一样的阐释。这本书文字清新优美,想像丰富开阔,它不是传统意义的赏析,而是将唐诗散文化,和鉴赏相比,更富有灵性,更注重诗歌本身的意境,给同学们理解唐诗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享受。“唐诗素描”作为一种创新的写作方式,在课堂上被广泛运用。不少学校为提升学生的意境描绘能力,专门开设了“唐诗素描”作文课和朗诵课。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余映潮先生称“唐诗素描是文学的再创造”。 中学生必读的古诗词4.《宋词鉴赏辞典》 夏承焘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宋词鉴赏辞典》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经典之作。共收录宋、辽、金286位词人的词作共1294篇,延请当代众多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如夏承焘、俞平伯、臧克家、周汝昌、周振甫、程千帆、沈祖棻、唐圭璋、袁行霈、叶嘉莹、王运熙、钟振振等,撰写精美赏析文章,原则上采用一首词一篇赏析文,也有少数作品几首合在一起赏析。当代众多研究名家的研读赏析,可以帮助读者们对宋词中表现出来的人世沧桑、闲适自得、缠绵隽永、豪放悲凉等情境体会得更为透彻。 中学生必读的古诗词5.《诗经译注》 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 《诗经》是我国首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诗经》起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是三百篇中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猜你喜欢: 1. 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 2. 《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推荐 3. 大学必读的经典励志书籍排行榜 4. 人生必读的经典书籍排行榜 5. 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 6. 青少年必读的经典书籍
幼儿学国学经典
幼儿学习国学的好处有很多,但是有不少家长却不知道,以为国学就是多背了几篇文章,还误以为学国学思想会腐朽,其实不然,学习国学不但可以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下面我们来看看详细内容!0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凡出言,信为先”……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口的语句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02古时的经典、蒙书,包含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习经典可以让孩子吸取修身、做人、治学之道。具体如孝顺父母,团结同学,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等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读经后变得“懂事”了。03对孩子未来思想有很大好处现代社会的很多弊端和问题,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学习经典可以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提供坚强后盾。04增强语言能力诵读国学,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语文基础。而语文基础好,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石。通过学诵读经典,孩子的识字量明显要超过一般的小孩。在学习和朗诵古典文学经典的孩子也学习了优美经典的文字、文言、文章。孩子既学到了“语”又学到了“文”,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孩子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05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06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07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08语文能力增强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经》、《论语》、《大学》、《孝经》、《老子》、《中庸》、《孟子》、《文学启蒙》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不少于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09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10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科目的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2-4倍;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11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学习变得很轻松“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健脑效果明显,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从而在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上会事半功倍。12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13促进亲子关系,亲子相长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诵读,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
中学生国学经典
中学生国学知识大全 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关于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国学知识,你知道吗?为帮助同学们深入学习国学知识,下面为大家带来中学生国学知识,快来看看吧。 中学生国学知识1 1.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杜甫,字子美,世称“诗圣”(“诗史”)。韩愈的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 2.宋词一般分为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是李清照、柳永等。 3.王国维认为在特定时期代表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4.清、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有两个典故:项羽破釜沉舟,勾践卧薪尝胆。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 5.诗仙李白,诗圣(诗史)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囚孟郊和贾岛,诗豪刘禹锡。 6.至圣:孔子(圣人);亚圣:孟子;书圣:王羲之(晋);画圣:吴道子(唐);诗仙:李白(唐)诗圣:杜甫(唐);词圣:苏轼;文圣:欧阳修;茶圣:陆羽(唐);药圣:李时珍;医圣:张仲景(东汉);草圣:张旭(唐);药王:孙思邈(唐);田园诗人:陶渊明(晋);诗歌之父:屈原(战国);历史之父:司马迁(西汉) 7.古诗名句中点字成金的事例: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 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来历。 8.《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修编。共收入诗歌305首,古称“诗三百”。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楚辞》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第二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收集而成。主要有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端午节吃粽子,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9.《汉书》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史书。 《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编辑而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史界誉为“实录、信史”巨著。 孙武《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字典。 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代表作有《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郭沫若《女神》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10.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 俄国--克里姆林宫;中国--故宫 11.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12.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是古代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13.《唐诗三百首》编著蘅塘退士,清代人,原名孙洙,与夫人徐兰英一起编选,共选入310首诗。民谚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14.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和孟子,道家的老子和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15.我国国歌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16.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立(三十)不惑(四十)知天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耄耋(八 九十)期颐(一百) 17.“唐宋八大家”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的说法缘自明代茅坤编定的一本书《唐宋八大家文钞》。 18.三国时期“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 北宋时期“三苏”指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 三班:汉朝史学家、政治家班固、班超、班昭兄妹。其中班昭是我国第一位女史学家。 书法史上“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19.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流传于世仅八十回,后四十回由高鄂补写。《红楼梦》,堪称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20.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 中学生国学知识2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3.“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5.“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8.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9.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10.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13.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14.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15.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16.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7.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18.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19.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20.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21.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22.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2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25.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2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2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2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2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3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31.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32.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33.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34.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35.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36.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37.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3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39.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40.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 测试题国学知识 第一题: 大家都知道在传统社会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其实在孔子弟子当中,有一个人曾经长期被称作“亚圣”,直到元朝以后,才把“亚圣”的称号“让”给了孟子,请问孔子的这个弟子是:( ) A.颜子 B.曾子 C.荀子 D.董仲舒 第二题: 大家都知道在传统社会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而有一个人,是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述圣”。请问这个人是:( ) A.颜子 B.曾子 C.子思 D.子贡 第三题: 《论语》多是孔子与弟子对话的记录,请问以下四人中谁不是孔子的弟子?( ) A.颜子 B.宰我 C.子贡 D.告子 第四题: 汉唐以来,“从祀孔庙”,也就是死后得以把自己的塑像供奉在孔庙之内,几乎是每一个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毕生的梦想,请问以下哪位政治家并不在现在孔庙的从祀名单内?( ) A.诸葛亮 B.文天祥 C.司马光 D.王安石 第五题: 明清时期,人们称供奉关羽的关帝庙为武庙。民国时期,供奉关羽和岳飞的关岳庙也叫“武庙”。但从唐代到元代,武庙其实是用于供奉祭祀另一位历史人物的,请问这位人物是:( ) A.周武王 B.姜子牙 C.伍子胥 D.项羽 第六题: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重叠,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可以代表一定的事物。比如乾代表天,坤代表地。请问哪一卦代表风?( ) A.震 B.巽 C.坎 D.离 第七题: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加以整理,用作儿童的教科书,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24个故事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请问这个故事是:( ) A.孝感动天 B.百里负米 C.亲尝汤药 D.涤亲溺器 第八题: 先秦时期一位哲学家写过一篇《白马论》,论证了在一般人看起来很怪异的“白马非马”的观点,请问这位哲学家是:( ) A.公孙龙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第九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爱莲说》中的名句,作者为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他不但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哲学家,请问以下哪部著作是周敦颐所写?( ) A.《论衡》 B.《通书》 C.《传习录》 D.《大同书》 第十题: “程门立雪”是尊师重道的著名典故。程颐和程颢两兄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们的弟子杨时和游酢,一次去拜访两兄弟中的一位,发现这位老师正在打盹休息,于是在一旁肃立而不敢惊动。其时天正下着大雪,等老师一觉醒来,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厚了。“程门立雪”的典故说明了程门弟子的尊师重道。请问故事中的老师是二程兄弟中的哪一个?( ) A.程颢 B.程颐 第十一题: 南宋著名哲学家朱熹曾编著了一本书,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请问这本书是:( ) A.《近思录》 B.《十三经注疏》 C.《五经正义》 D.《四书章句集注》 第十二题: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历时9年成书。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学术领域。《四库全书》为了美观与便于识别,采用分色装潢,请问经部是什么颜色?( ) A.绿色 B.红色 C.浅蓝色 D.灰黑色 第十三题: 现代人经常处于十分疲劳的状态,中医很重视由劳累过度引起的疾病。请问根据中医理论,长时间用眼看东西会造成以下损害中的哪一个?( ) A.伤血 B.伤气 C.伤骨 D.伤筋 第十四题: 现代人经常处于十分疲劳的状态,中医很重视由劳累过度引起的疾病。请问根据中医理论,长时间躺着会造成以下损害中的哪一个?( ) A.伤血 B.伤气 C.伤骨 D.伤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