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小鹏科技日的舞台上,当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踩着猫步走出来时,评论区的“脑洞”比机器人的关节还灵活——“这腿的弧度比我练瑜伽时还标准,里面肯定藏了个模特!”“耳朵会跟着声音转?怕不是真人戴了机器人头套吧?”
仅仅24小时后,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就把“拆穿质疑”的过程拍进了视频里——没有剪辑,一镜到底,机器人站在镜头前,工作人员伸手拉开它背部的拉链,里面的构造瞬间把网友的“脑洞”怼回了现实:晶格状的肌肉组件缠着重叠的线路,脊椎位置的控制器闪着微弱的光,肩膀处的运输固定器还留着出厂时的蓝色标签,连耳朵内侧的麦克风阵列都看得清清楚楚。“你们看,这才是机器人的‘骨架’,不是人套壳,是用算法‘编’出来的‘肌肉’。”何小鹏站在旁边,手指敲了敲机器人的手臂,金属碰撞的声音比任何解释都管用。
作为前电视台编导,我见过不少“舞台效果”,但这次的“回应”确实够“直接”——没有避重就轻的话术,没有模糊焦点的剪辑,直接把机器人的“内脏”摊开给你看。何小鹏在现场说的话更实在:“网友质疑‘藏真人’,说明我们的机器人‘像人’了,但这还不够——未来三年,中国的机器人创业公司得拿出‘真本事’:要能听懂你说‘帮我拿杯温水’,不是‘帮我拿杯50度的水’;要能自己走到电梯口,避开突然跑过来的小孩;还要能帮老人拎动十斤重的菜。”他说这话时,镜头扫过机器人的手指,它正轻轻捏起桌上的咖啡杯,动作比前一天走猫步时更稳。
最让行业“提气”的是结尾的“时间表”:小鹏计划2026年底让这款IRON规模化量产。“不是放在实验室里当展品,是能走进普通家庭的‘工具人’。”何小鹏摸着机器人的肩膀说,“网友的质疑是好事,说明大家对机器人的期待很高——我们得用‘拆开来给你看’的底气,回应这份期待。”
视频发出来不到两小时,评论区早变了风向。有人留言:“原来不是藏人,是藏了一堆我看不懂的黑科技”,还有人调侃:“现在担心的是,以后机器人会不会嫌我走路慢。”其实想想,一场“质疑”的收尾,恰恰是大家对“机器人真的能融入生活”的期待——毕竟,比起“里面藏了谁”,更让人好奇的是,未来的日子里,这些“钢铁做的朋友”能替我们扛下多少麻烦。
说到底,机器人“像人”从来不是目标,“能帮人”才是。而何小鹏这次的“拆机器人”,拆的不是网友的脑洞,是机器人行业“从像人到为人”的底气——毕竟,只有敢把“内部”摊开给你看的技术,才敢说“我真的能走进你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