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就像一双巧手,打开心窗。我喜欢的《三字经》就是国学经典之一。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国学经典的文章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关国学经典的文章篇一 国学经典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国学经典就像一双巧手,打开心窗。灿烂的中华文化之精华——《三字经》就是国学经典之一。 《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它是国学经典中最耐人寻味的一本书。它每一句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一段历史,一些知识,一个道理。三字经简单明了,直接点明中心。这样高的水平实在令人佩服。三字经可真是国学经典中的精华。 三字经告诉我许多东西,让我受益匪浅。那里有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让人发现古人的伟大。他们没有优越的条件,一切的一切都是靠他们自己的智慧与双手所得到。那里有简单明了的明智道理,让人明白人生的真谛,给人确定前进的目标,指引人面向理想不断前行。那里有包罗万象的天文地理,让人真正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去领略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小小一本三字经包含那么多国学知识,真不愧是国学经典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三字经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一句话。它向我们讲述的是孟母三迁和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并告诉我们学习时一定要有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时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迁居三次,从墓地旁搬到肉摊边,再迁至学校附近,孟子终于喜爱读书,举止优雅了。孟子出门求学,拜大思想家子思为师,过了一段时间,孟子变得懒散起来,竟逃学回家。这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儿子逃学,便毫不犹豫地剪断快织好的布,教育孟子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前功尽弃。这才造就了一代伟人——孟子。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和孟母一样的父母。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想尽办法为我们这些孩子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指导最佳的学习方法。而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任性、贪玩,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读了三字经,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才真正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内涵。我们要不任性、不贪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发愤图强,努力读书,就像孟子一样。 三字经令我受益无穷,国学经典更是让我发愤图强。同学们,最美不过少年时。我们不能浪费这大好时光,让我们行动起来,在这美好时光中细细品读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有关国学经典的文章篇二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的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存在复杂的心灵困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静和安宁的心境。 孔夫子关于学习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里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大智慧。我庆幸是润新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深感到来到润新是幸运的,因为有国学经典的熏陶;来到润新是幸福的,因为润新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我知道学习任何经典,先人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射下,提高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 有关国学经典的文章篇三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听,这是我们润新小学的学生在诵读。这稚嫩的童音,让我的思绪飞扬。不知不觉中,我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寻他的敦厚之风。 孔子的很多言行都被弟-子记录在《论语》里,得以流传千古。《论语》它是一部闪烁着理性光芒、包蕴着朴素道理的文化经典,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为世人推重,视为治世宝典。它阐述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仁义道德,这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学派的主导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提醒现代人要重德。道德一体,重德即是顺应天道,顺乎宇宙的规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立志于仁德的人,他便有一个思想支持力量,积极地面对人生世相,逐渐的树立起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为政》篇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义即说国君若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已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这样便可体现出君主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论语》不但讲了治国的大道理,还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朋友之害国学经典
【 #能力训练# 导语】知人才能善任,知人是恰当用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知人知面不知心”,说明了知人之难。怎样才能既知其人,又知其心,古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本章对这些经验又做了系统的归纳,不可不细细揣摩。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经典《反经》:知人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经文】臣闻主将之法,务览英雄之心。然人未易知,知人未易。汉光武聪听之主也,谬于庞萌;曹盂德知人之哲也,弊于张邈。何则?夫物类者,世之所惑乱也。故曰:狙者类智而非智也,愚者类君子而非君子也,戆者类勇而非勇也。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幽莠之幼似禾;骊牛之黄似虎;白骨疑象;碔砆类玉。此皆似是而非也。[《人物志》曰:“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许施似惠而无终;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大权似好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计而情忠。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得其实也?”]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怀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太公曰:“士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外貌恭敬中心欺慢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威威而无成者,有如敢断而不能断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倭倭拖拖而有效者,有貌勇狠而内怯者:有梦梦而反易人者。无使不至,无使不遂,天下所贱,圣人所责,凡人莫知,惟有大明,乃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桓范曰:“夫贤愚之异,使若葵之与苋,何得不知其然?若其莽之似禾,类似而非,是类贤而非贤。”杨子《法言》曰:或问难知曰:“太山之与蚁蛭,河海之与行潦,非难也。大圣与夫大佞,难也!於乎,唯能别似者,为无难矣!”]【译文】我听说领导将帅的原则是,一定要了解手下英雄的内心世界。人不容易了解,了解人不容易。汉光武帝诗咏文王‘小心翼翼’,不大声以色,心小也;‘王赫斯怒’,以对于天下,志大也。”由此论之,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之俊也;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心小志小者,拘懦之人也。]【译文】除了“察色”,知人之法还有“考志”一说。“考志”的办法是通过与对方谈话来考核他的心志。如果一个人的语气宽缓柔和,神色恭敬而不谄媚,先礼后言,常常自己主动表露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的人是可以结别人带来好处的人。如果说话盛气凌人,话语上总想占上风,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饰他的无能,这种人只会损害别人。[姜太公说:“夸夸其谈,抬高自己的为人,喜欢高谈阔论,非议时俗的人是*险的人。作君王就提高警惕,不要宠信他。]如果一个人的神情坦率而不轻慢,言谈正直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藏自己的坏处,不防备自己的过失会使自己被动,这是质朴的人。[姜太公还说:“给他好处不因此而高兴,不给他好处也不因此而恼恨,沉静而寡言,多守信用但不在外表上炫耀,这是淳厚而宁静的人。”太公说:“不打扮,不修饰,篷头垢面,破衣烂衫,讲的是清静无为,求的是功名利禄;说是无利无欲,实际上贪得无厌,这种人是伪君子。君王千万不能亲近这种人。那些貌似质朴的人中就有这种伪君子。]如果一个人的神情总是讨好别人,他的言谈竭尽阿谀奉承,好做表面文章,尽量表现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自鸣得意,这种人是虚伪的人。[晏子说:“如果君王的身边尽是些好进谗言的*佞之辈,他们会施展出非常的才能,以获取君王的恩宠。心中隐藏着极大的不诚实的人,会把小小的诚实表露出来,以便成就其居心叵测的目的,这种人是最难察知的。”荀悦说:“观察人的技术是如果发现一个人的言行并不合乎道义,但他很会讨人欢喜,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佞之徒;如果其言行虽然不一定能让自己高兴,但却合乎道义,这样的人必然是正人君子。”这也是知人的一种办法。]假如一个人感情的喜怒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来;乱七八糟的琐事虽然使人心情烦乱,但心志不被迷惑;不为厚利的诱惑所动;不向权势的威胁低头,这种人是内心平静、坚贞不屈的人。[还有一种说法:得到足以使人荣耀的财物但不高兴得手舞足蹈,猛地惊吓他也不恐惧,坚守着正义而不见异思迁,面对财宝心不动摇,这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孔子择取人的方法是这样:不取强行进取的人。强行进取就是贪。贪取的流弊竟然如此之大!]如果由外在事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怒;因事情繁杂而心生烦乱,不能平静;见了蝇头小利就动心;一受威胁就屈服,这种人是心性鄙陋而没有血气的人。[如果设法说服一个人,他在动听的言辞诱惑下意志动摇,已经答应又犹豫不决,这种人是感情脆弱的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果断地处理事情,以无穷的应变能力面对猝然的惊扰,不用文彩就能表现出灵秀,这是有智慧、有头脑的人。[姜太公说:“有名无实,在家里和在外面说的话不一样;宣扬自己的善行,掩饰自己的不足,当官和归隐都是为了功名。作君王的千万不能和这种人同谋大事。”有智慧有头脑的,其弊端也恰恰在这里。]假如一个人不能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又不听人劝说,固守一种观念而不懂得变通,固执己见而不懂得改正,这是愚钝刚愎的人。[志士坚守节操,愚蠢刚愎的人不知变通,从表面上看,在坚持自己的观念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实际上一个表现了智慧,一个表现了愚蠢。为什么这样说呢?西汉陆贾写的《新语》中讲:“善于应变的人无论对什么样的诡诈都有办法应付;通达事理的人对任何怪异的事都不会惊慌;善于辨别言辞真义的人,任何花言巧语都不会使他上当;秉性仁义的人不会为利而动摇。所以一个君子的特点是虽然竭力使自己博闻多见,但是他对所闻所见的择取却非常谨慎;学问虽然非常渊博,但其行为却很忠厚质朴;五彩缤纷的颜色不能玷污他的眼睛,甜言蜜语不能扰乱他的听觉;把整个齐、鲁的财富给他也不能动摇他的志向;就是让他活上千年,其高尚的品行也不会改变。在这一原则的前提下,他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道义,保持自己的节操,推进事业的成功,建立不朽的功勋。观察对待道德、事业的不同,就可以发现有智慧的人与愚蠢的人之根本区别了。”]如果别人说什么也不听,自私自利,毫不掩饰,强词夺理,颠倒黑白,这种人是好诬陷他人、嫉妒他人的人。[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一下。有一次刘备让一个客人去见诸葛亮,并说这个客人很不错。诸葛亮见过后对刘备说:“我观察来客的言谈举止,神情游移畏惧,低着头好几次显示出桀骜不驯的样子,外露*俭,内藏邪恶。此人必是曹操派来的刺客。”后来果然证明了诸葛亮的预测。一般*佞之徒大抵都是这样。西晋时的何晏、夏候玄和邓扬等希望与傅嘏交好,遭到了傅嘏的拒绝。有人感到奇怪,问傅嘏为什么。傅嘏回答说:“夏候玄志大才疏,徒有其名而无真才实学;何晏说起话来玄虚邈远,其实内心急功近利,喜欢辩论但没有诚意,这种人是所谓利口亡国之人;邓扬貌似有为,实际上有始无终,既要贪求名利,内心又没有一个自我约束的尺度。抬高与他意见相同的人,嫌恶与他志趣不同的人。整天滔滔不绝,对于贤能心怀嫉恨。言多伤人,易起争端;嫉贤就会失去亲近的人。依我看,这三个人都是道德败坏之辈。离他们远远的还怕招惹祸患,便何况与之亲近呢!”后来这三个人的结局与傅嘏说的一模一样。嫉妒他人者的下场就是这样。]以上知人的办法,就叫做“考志”。[《人物志》上还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它说:“有修养的人,总是努力做到精神要深沉悠远,气质要美好凝重,志向要远大,心态要谦虚谨慎。只有精神幽微才能进入神妙的境界,只有修养美好才能尊崇道德和品操,志向远大才能担负重任,谦虚谨慎才会时时警惕。正因所以《诗》中歌颂文王‘小心翼翼’,意思是说,连讲话都不敢大声,是因为小心谨慎的缘故;‘王赫斯怒’,意思是说,文王有胸怀天下的大志。”由此而论,心小志大的人,是可以与圣贤比肩的人;心大志大的,属于豪杰一类;心大志小的,是不知天高地厚、放荡任性的狂妄之徒;心小志小的,是庸庸碌碌、怯懦无为之辈。]【经文】又有测隐。测隐者,若小施而好得,小让而大争,言愿以为质,伪爱以为忠,尊其行以收其名。此隐于仁贤。[孙卿曰:“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言霸道者,何也?彼非本政教也,非服人心也,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桀耳,曷足称大君子之门乎?”]若问而不对,详而不详,貌示有余,假道自从,困之以物,穷则托深。此隐于艺文也。[又曰:虑诚不及而佯为不言,内诚不足而色亦有余,此隐于智术者也。《人物志》曰:“有处后特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有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解;有因胜错失穷而称妙,似理不可屈者。此数似者,众人之所惑也。”]若高言以为廉,矫厉以为勇,内恐外夸,亟而称说,以诈气临人。此隐于廉勇也。[议曰:太公云:“无智略大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将。”此诈勇之弊也。]若自事君亲而好以告人,饰其物而不诚于内,发名以君亲,因名以私身。此隐于忠孝也。此谓测隐矣。[《人物志》曰:“尤妙之人,含精于内,外无饰姿;尤虚之人,硕言瑰姿,内实乖违。人之求奇,不以精测其玄机,或以貌少为不足,或以瑰姿为巨伟,或以真露为虚华,或以巧饰为真实。”何自得哉?故须测隐焉。]【译文】还有用探测人的内心世界的办法来认识人的,称之为“测隐”。所谓测隐的意思是,看一个人,如果发现他要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让小利而争大得,言语恭顺装作者实,假装慈爱以充忠诚,小心翼翼地做事以博取好名声,这就是用仁爱贤惠来包藏祸心的人。[荀子说:“孔子门中的孩童都以谈论霸道为耻辱,为什么呢?霸道之类的学说不合他们的正统教育,不能让人心悦诚服,是一种披着仁义的外衣。以谦让为幌子而驱使人争名夺利的伪真理,是势利小人争雄称霸的工具。这样的学问,怎么配得上伟大人物的门徒去谈论呢!”]考查一个人时,如果向他提问他不回答,详细追问他又含糊其辞;外表让人感到很有学识,打着传播真理的幌子放纵自己;为环境所困时,一旦没招就故作深沉。这是借学识理论来藏匿其良苦用心的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有的人思想本身就不老实,却以沉默不言来掩饰;本来没有诚心,但在神情上却装得诚恳之至。这是用智谋来伪装的人。《人物志》说:“有的人特别善于甘居人后,安安隐隐的随大流,表面上很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做事果断;有的人善于不动声色地回避困难,好象是胸有成竹,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办法;有的人善于趁别人工作中的成功、失败或一筹莫展的时候,绽开生花妙舌,说得头头是道,使别人理屈辞穷。凡此种种,人们最容易被迷惑欺骗了。”]观察人时,如果他大唱高调以示廉洁,装作雷厉风行给人造成他勇于作为的假像,内心恐惧却在虚张声势,屡屡自我矜夸,狐假虎威,盛气凌人,这是用廉正和英勇来包藏私心的人。[姜太公说:“没有超人的智谋,只因为贪求重赏和官位而逞强好胜,轻率请战,抱着侥幸的心理想在战场上达到个人目的。作君王的千万不能让这种人领兵。”这就是假装英勇的弊端。]若事奉君主或双亲时,喜欢向人炫耀他如何如何忠诚、孝顺,好做表面文章,其实并没有忠孝的诚心,打的旗号是事奉君亲,真实目的却是为博取美名,这就是用忠孝来达到个人目的的人。[《人物志》说:“最为高妙的人内心的清纯精神充沛饱满,形象、仪表毫不修饰,内心和外表的美好一任自然。最为虚伪的人总是大唱高调,刻意塑造形象,心里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可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是追求新奇,不善于用精微的洞察力发现其中的奥妙,或者还会因为形象不够理想而遗憾,或者只看其仪表非凡就把他当作伟大人物,或者把真情流露误以为华而不实,反而把巧妙的伪装当作真实。”怎么才能得知一个人的真面目呢?这就需要“测隐”。]【经文】夫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而立假节以感视听者,曰毁志者也。[《人物志》曰:“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依讦似直,以讦讦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敖过节。故曰: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则同,其所以为宕则异。观其依似则毁志可知也。”]若饮食以亲,货赂以交,损利以合,得其权誉而隐于物者,曰贪鄙者也。[太公曰:“果敢轻死,苟以贪得,尊爵重禄,不图大事,待利而动,王者勿使也。”]若小知而大解,小能而不大成,规小物而不知大伦,曰华诞者也。[文子曰:“夫人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诚其大略非也,闾里之行,未足多也。”]【译文】也可以通过为人处事的方式来考查一个人。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开始和结束背道而驰,内心和外表不相符合,假立名节以迷惑他人耳目,这叫“毁志”。[《人物志》说:“真正的人品不端与人性是相抵触的,对人对事都永远不会公正。按照这种心性行事,看上去仿佛很直率,实际上只能互相攻讦,好人受气;真正的宕拓不羁表面上很率直,但是永远不能走上正道,依照这种性情行事,似乎很痛快,然而其行为狂傲,必将违背礼节。所以说,直率的人和狂放的人在揭人短弊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出发点则不同。明快的人和放浪的人在率性自然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本质却不同。考查其出发点是不是相同,就可以知道“毁志”的含义是什么了。”]如果一个人与别人因吃吃喝喝而相亲,因行贿送礼而结交,以损人利己而臭味相投,一旦有了权力和名誉就把感情隐藏起来,这种人就是贪婪而卑鄙的人。[姜太公说:“假如一个人不是为了事业,而是为了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只要有利,就闻风而动。这种人作君王的千万不要使用。”]如果有人只有一些小聪明而没有大学问,只有小能耐而不能办大事,只看重小利益而不知大道理,这就叫做虚假。[老子的学生文子在其《文子》一书中说:“每个人都有其短处,只要大节不坏,就应该肯定;人有微小的过失,不应因此而背上包袱,但是如果大节不好,就要否定。愚夫愚妇的行为,不值得去赞扬。”]【经文】又有揆德。揆德者,其有言忠行夷,秉志无私,施不求反,情忠而察,貌拙而安者,曰仁心者也。有事变而能治效,穷而能达,措身立功而能遂,曰有知者也。有富贵恭俭而能威严,有礼而不骄,曰有德者也。[议曰:鱼豢云:“贪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处所然耳。”是知别恭俭者,必在于宝贵人也。]有隐约而不慑,安乐而不奢,勋劳而不变,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有恭敬以事君,恩爱以事亲,情乖而不叛,力竭而无违,曰忠孝者也。此之谓揆德。[桓范曰:“夫帝王之君,历代相踵,莫不慕霸王之任贤,恶亡国之失士。然犹授任凶愚,破亡相属,其故何哉?由取人不求合道,而求合己也。故《人物志》曰:‘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术之诡;术谟之人,以思谋为度,故能识策略之奇而或失遵法之良;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趋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言语之人,以辩折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慧而不知含章之美,是以互相非驳,莫肯相是。凡此之类,皆谓一流。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矣。”又曰:“夫务名者不能出己之后,是故性同而材倾则相援而相赖也,性同而势均则相竞而相害也。”此又同体之变,不可不察也。]【译文】知人还有“揆德”之法。所谓“揆德”,就是用估量一个人的品德的办法来判断人。如果一个人言语忠实,行为稳重,由于意志坚定而大公无私,做了好事不求回报,内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扬但性情安静稳健,这是宅心仁厚的人。如果一个人遇有突发性变故而能卓有成效地处理,身处穷困之境而能奋发向上,进身立功能够如愿,这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一个人富贵显赫之后仍然恭敬勤俭而不失威严,对人彬彬有礼而不骄横,这是有福德的人。[三国时魏人鱼豢说:“贫穷的人无须学习俭朴,卑贱的人无须学习谦恭,这不是人性的不同,而是人的处境决定的。所以要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俭恭,必须在富贵人身上才能鉴别出来。”]有的人处在简陋清贫的状况下而无所畏惧,处在安乐富裕的情况下而不奢侈,功劳卓著而不反叛,高兴或愤怒时都很有节度,这是有操守的人。有的人恭恭敬敬地事奉君王,恩恩爱爱地孝敬父母,与人感情不和但决不背叛,竭尽全力也始终不渝,这是忠孝的人,这就叫做“揆德”。[桓范说:“历代帝王都羡慕成就王图霸业的人能任用贤能,惋惜亡国的人失去了人才。然而他们依然要任用那些凶险愚顽的*臣,结果国破家亡的事连绵不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择人不看是否合乎道义,只求意气相投。《人物志》说:‘高风亮节的人,以正直为标准,所以虽然阅人无数,也能依照其人品、德行是否合乎伦常而用人,对于其法术是否诡诈持怀疑态度;推崇谋略的人以计策是否高明为标准,所以能够鉴别策略的奇特还是平庸,但是往往违背了对正确法度的遵循;玩弄权术的人以是否能立功为标准,所以能够看清进退的效用,但是不明白道德的教化作用;讲究口才的人以能否折服别人为标准,所以能够把握辩论的技巧,但是不明白文彩的内在美质,因此互相争辨但都不服输。凡此种种,都属于人才中的一流。同一个档次的才能看清对方的长处。要想做到诸长皆备,无所不通,就必须广聚众才。’”桓范又说:“追求名声的总是不甘人后,因此对心性相同而才情稍差的就互相帮助,互相依赖;但是如果心性虽同而旗鼓相当的,就会互相竞争,彼此伤害。这又是同气相求的一个变数,不能不详加考较。”]【经文】夫贤圣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责,莫贵乎知人。知人识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又曰:夫天下之人不可尽与游处。何以知之?故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将究其洋,必三日而后足。何谓三日而后足?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其为人务以流,数抒人之所长,而为之名目。如果者,谓兼也。好陈已善,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谓偏也。]是故仲尼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仁者爱物,蔽在无断;信者诚露,蔽在无隐。此偏材之常失也]。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空空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率此道也,人焉废哉,人焉瘐哉?【译文】圣贤最赞赏的是聪明,聪明者最注重的是知人。能知人识才,各种人才就会都有合适的位置,小事大事就都能办好。[还有一种说法:我们不可能和天下所有的人交游相处,如何才能知道与准相处呢?如果要了解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有一天就够了。如果要全面了解,最起码也得三天。为什么是三天呢?能做国家柱石的人,必须兼备三种才能,所以说不谈三天,就不能全面了解他。第一天要用来谈道德;第二天用来谈法制;第三天用来谈谋略。然后才能尽显他的长处以便举荐他。又凭什么知道他是全才还是偏才以便与他交谈呢?如果他在为人上务求与他人相容,不断他讲别人的长处并为之寻找相应的理由,这种人就是全才。如果是喜欢光讲自己的优点,希望别人赞赏他,而不愿看到别人的长处,这种人就是偏才。]所以孔子在教导弟子们时提出“六蔽”[仁者爱人,蔽在优柔寡断;信者坦诚,蔽在不善保密,等等。这是偏才最容易失误的地方]的说法,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偏才的失误。指出狂敖与耿介的偏失,以疏导有偏执拘谨或高做刚直之缺陷的人才;痛斥空泛而无信的流弊,向人们提醒那些似是而非的人是无法信赖的;明察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考究他所作所为的动机,借以了解他的日常行为。依照这样的原则和办法去观察人,无论他是怎样的人,又怎么能伪装、掩饰得住呢?【按语】古人知人有理论也有实迹。北宋名相品蒙正就是一位善于察士知人的人。吕蒙正刚做宰相后,朝中有人想巴结他,自称家中有祖传古镜一面,可照鉴百里之外的东西。吕蒙正一听这种瞎吹就知道此人是个骗子,但他并没有动怒,而是很幽默地说:“我的脸面不过碟子大小,何必要一面能照百里的镜子呢?”还有一次,皇帝想派人出使朔方,下令中书省选择能担当此任的人。吕蒙正很快便送上人选姓名,但皇帝没有答应,命他再议。第二天皇帝又问了三次,吕蒙正依然如故,三次推荐的都是同一个人。皇帝很是生气,便责问他:“卿为何如此固执?”吕蒙正不加思索地回答:“非臣固执,大概是陛下没有深思。”并肯定地说:“臣知道此人可以担当出使大任,别的人赶不上他。臣不想以谄媚来讨好皇上,以免误国。”在吕蒙的坚持下,皇帝终于任用了品蒙正推举的人选,后来果然很称职。宋真宗景德年间,吕蒙正告老还乡,真宗曾前后两次到过他的家乡亲自探望他。皇帝问起:“卿的儿子中有谁可以担当大任?”他回答说:“我的几个儿子都不中用,只有侄儿吕夷简现任颖州推官,却是个宰相之才。”后来吕夷简因此知名,并受到重用。史载吕蒙正的朋友富言想求吕蒙正推荐一下自己的儿子,吕蒙正同意了,要求见一见他的儿子。第一次见到那个孩子,吕蒙正竟大吃一惊:“此儿将来名位不亚于我,而功勋业绩更在我之上。”于是,把这个孩子留在了身边读书。这个孩子便是北宋两度入相、历大名顶顶的富弼。吕蒙正可以说是知人有道也有能的人。
国学经典他人之长
可怕的还不是孤独和寂寞,而是你不得不同你不愿意交往的人打交道。 ——何怀宏 一个永远不欣赏别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被别人欣赏的人。——汪国真 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 ——三毛为别人尽最大的力量,最后就是为自己尽最大的力量。——(英)罗斯金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人使气,我以理屈之。 ——金缨 美好的东西时常是由于它是真诚的。 ——罗兰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马克思)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 马克思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 马克思 )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 马克思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不可思议的。 ( 马克思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什么程度。 ( 马克思 )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做是和自己相同的。 (马克思)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你如果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高上等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生死之交,其贵无比 ——民谚
·凡与人交,不可求一时亲密,人之易见喜者,必易见怒,惟遵。 ——佚名
·凡与人交,不可求一时亲密,人之易见喜者,必易见怒,惟遵礼致敬,不见好,迹不招尤,所谓淡而可久是——陈道
·修其身而后交,善其谋而后动。 ——杨子
·详交者不失人,泛交者多后悔。 ——(晋)葛洪
·用不存成见的心情和人交往,才可以交到朋友。 ——罗兰
·上交不谄,下交不骄。 ——(汉)杨雄
·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苏格拉底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周
·为了使儿童具有自信,获得一点点与人相处的技能,就去牺牲他的天真,让他和那些没有教养的邪恶的孩子——洛克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似亲, ——佚名
·始交不慎,后必成仇。 ——申居郧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三国)诸葛亮
·势力之交难以经远。 ——陆机
·人要长交,帐要短结 ——佚名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唐代李白《赠友人》诗之二 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荷 麦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纪伯伦 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D.M.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华盛顿 挚友如异体同心。 ——亚里士多德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纪伯伦 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 ——莎士比亚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巴尔扎克 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巴尔扎克 相识与友谊的关系恰似调情之于恋爱——兴奋,但却又不满足。 ——亚历克·沃 友谊是灵魂的结合,这个结合是可以离异的,这是两个敏感,正直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 ——伏尔泰 只有对于朋友,你才可以尽情倾诉你的忧愁与欢乐,恐惧与希望,猜疑与欢慰。 ——培根 没有比无知的朋友更危险的了。还是有聪明的敌人为好。 ——拉封丹 柔和的态度对于一颗被人轻蔑的心的确是很大的安慰。 ——罗曼·罗兰 朋友间有误会应当坦率地交换看法,不可背地诽谤;有过失应当面规劝之,在背后则应赞扬他的优点 。 ——贝原益轩 帮助朋友,以保持友谊;宽恕敌人,为争取感化。 ——富兰克林 人们结成友谊的原因很多,有出于自然的,也有出于契约的,有出于自身利益的,也有出于共同志趣的。 ——杰·泰勒 把友谊限于两人范围之内的人,似乎把明智的友谊的安全感与爱的妒嫉和蠢举相混淆。 ——亚当·斯密 为朋友死不难,难的是找一个值得为他死的朋友。 ——姆霍 因为有利可图才与你结为朋友的人,也会因为无利可图而与你绝交。 ——塞内加 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人,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 ——罗曼·罗兰 理解人的方法只有一个:判断他们的时候不要急躁。 ——圣佩韦 能对你开怀直言的人,便是你的挚友。 ——博斯威尔 要更多去探望处在危难中而不是正在走红的朋友。 ——开伦 哪怕全世界的人都恨你,都相信你坏,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你也不会没有朋友的。 ——夏洛蒂·勃朗特 开诚布公与否和友情的深浅,不应该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 ——巴尔扎克 生活中遇到大忧大患,友谊应该是有效的安慰。 ——巴尔扎克 友谊是精神的默契,心灵的相通,美德的结合。 ——彭威廉 我不愿意把我们之间的友谊比作铁链;因为铁链也许会被雨水锈蚀,或被倒下来的树砸断。 ——彭威廉 友谊的最大努力并不是向一个朋友展示我们的缺陷,而是使他看到自己的缺陷。 ——拉罗什夫科 友情是平等的人之间,离开利害关系所结的交际,而欺诈却是暴君和奴隶之间的卑鄙关系。 ——歌尔德斯密斯 别有寄托的友谊,不是真正的友谊,而是撒入生活海洋里的网,到头来空收无益。 ——纪伯伦 但愿老天爷让我们别交上愚蠢的朋友,因为殷勤过分的蠢才比任何敌人还要危险。 ——克雷洛夫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史记》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王通 什么样的人,交什么样的朋友。 ——欧里庇得斯 想与所有人交友的人,不是任何人的朋友。 ——普菲费尔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 要尊重你的朋友,并且要跟人家讲信用。 ——《圣经后典·便西拉智训》 人最大的爱无过于为朋友献身。 ——《新约全书·约翰一书》 为朋友提供方便也即为自己做好事。 ——伊拉斯漠 当你的朋友向你倾吐胸臆的时候,你不要怕说出心中的“否”,也不要瞒住你心中的“可”。当他静默的时候,你的心仍要倾听他的心;因为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喜乐中发生而共享了。 ——纪伯伦 真正的友谊总是预见对方的需要,而不是宣布自己需要什么。 ——莫洛亚 男子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和兴趣上,女子间的交往,则是由于她们处于共同命运。 ——西蒙·波娃 没有一宗友情是地久天长的。人们在你的生活里来去如流,有时,友情的过程是短暂的,有限的。 ——索菲娅·罗兰 友谊和爱情之间的区别在于:友谊意味着两个人和世界,然而爱情意味着两个人就是世界。在友谊中一加一等于二;在爱情中一加一还是一。 ——泰戈尔 友谊绝不会忍受长期和频繁的忠告。 ——罗伯特·林德 朋友交好,若要情谊持久,就必须彼此谦让体贴。 ——乔叟 与有权势的人交朋友是靠不住的。 ——费德鲁斯 最关于应付对外面敌人的恐惧的是尽量交友;对于不能交为朋友的人,至少要避免和他们结怨;要是连这个也办不到,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和他们往来,为自己的利益疏远他们。 ——伊壁鸠鲁 愿除了寻求心灵的加深之外,友谊没有别的目的。 ——纪伯伦 只能和你同乐不能和你共苦的人,丢掉了天堂七个门中的一把钥匙。 ——纪伯伦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纪伯伦 所谓关心,就是对别人的体贴之心。 体贴不是煞有介事的,而是细微的,不露声色的。 ——铃木健二 信赖一个人之前,先同他一块儿吃掉一大堆盐。 ——佚名 朋友互相吹捧,友谊毫无价值。 ——瓦鲁瓦尔 人人能因被人认识而得益。 ——莫洛亚 在“友谊”的机械装置上使用“礼貌”这种精炼油实为明智之举。 ——科利特 最亲近的朋友往往就是铸成大错的冤家。 ——约·梅西 朋友间当遵守以下法则:不要求别人寡廉鲜耻的行为,若被要求时则应当拒绝之。 ——西塞罗 使我们摔交的往往是我们的朋友。 ——雨果 当你身居要职的时候,不会愿意接待朋友;有一天他失意伤心,才会需要朋友同情。 ——萨迪 求爱的人得爱;舍身友谊的人有朋友;殚精竭虑而创造幸福的人便有幸福。 ——莫罗阿 唯有形单影只的人才知道友谊的充实的欢乐,其他人有他们的家庭;而对于孤身索居、离乡背井的人,朋友就是一切。 ——威拉·卡瑟 多疑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好朋友。友谊需要整个信任:或全盘信任,或全盘不信任。如果要把信心不断地分析、校准、弥缝、恢复,信心只能增加人生的爱的苦恼,而绝不能获得爱所产生的力量和帮助……但若信心误用了又怎样呢?也没有关系:我宁愿被一个虚伪的朋友欺弄而不愿猜疑一个真正的朋友。 ——莫洛亚 一个偶然的机缘,一盼,一言,会显示出灵魂与性格的相投。一种可喜的强制,或一种坚决的意志更使这初生的同情逐渐长成以至确定。我们可以达到心心相印的地步的相契,胜于在精神上与外人相契的程度,可远过于骨肉至亲。 ——莫洛亚 我们不可能说出友谊形成的确切时刻。就像向盛器滴滴灌水,最后一滴才使盛器溢满;许许多多的友善言行也是如此,最后一次才使人心领神与,情长谊源。 ——鲍斯韦尔 友谊与爱情一样,只有生活在能够与之自然相处,无需做作和谎言的朋友中间,你才会感到愉快。 ——莫洛亚 交朋友是可以产生伟大的力量的。 ——徐特立 两个人交谈,一个人可以洗耳恭听。三个人则无法互谈这人世最严肃而应深究的事。 ——爱默生 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卢梭 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苏格拉底 一个知己比任何医师都可贵。 ——大加图 朋友的每一次背信弃义都增加了几分我们对于金钱威力的信赖。 ——威廉·申斯通 遇见通情达理的人,我们当然感到趣味无穷;遇见怪诞不经的人,我只当散心取乐。 ——莫里哀 千万别在朋友蒙受耻辱的时刻去拜访他。 ——西蒙·本·埃里查拉比 世界上最难寻觅而又最易失去的是朋友。 ——韦伯斯特·罗利 在确保终身幸福的所有努力中,最重要的是结识朋友。 ——伊壁鸠鲁 在哪里找到了朋友,我就在哪里重生。 ——泰戈尔 一生中交一个朋友谓之足,交两个朋友谓之多,交三个朋友谓之难得。 ——亨·亚当斯 知道危险而不说的人,是敌人。 ——歌德
真正的友谊不是一株瓜蔓,会在一夜之间蹿起来,一天之内枯萎下去。---夏洛蒂·勃朗特
友谊真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不光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伊壁鸠鲁
那个有过三个朋友而又先后失去的人,你不要做他第四个朋友。---拉发特
那些私下和你谈到你的错误的人,可放心和他做朋友,因为他甘冒不韪。---刺里
衣服新的好,朋友旧的好。---莎士比亚
友谊是两个平等者之间的无私交往;爱情则是暴君与奴隶之间的卑下交流。---奥立弗·哥尔斯密
教师常常忘记,品德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培养未来的一代人时,我们应当首先在个人领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驱使而产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关系领域里,培养最纯洁,最富有人道主义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
礼仪又称教养,其本质不过是在交往中对于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轻视或侮蔑而已,谁能理解并接受了这点,又能同意以上所谈的规则和准则并努力去实行它们,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绅士。 ---洛克
在世俗的交往中,若有人慷慨借贷,而偿还时我们却百般拖沓,这就叫做忘恩负义;我们如果辜负了上天的恩赐,罪孽就更加深重,因为欠了上天的债是必须偿还的。 ---莎士比亚
与人交往时,让我们记得,我们不是同理智的动物交往,我们是同感情动物交往,与竖着偏见剌毛、且满心骄傲虚荣的动物交往。 ---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