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蒙曼,文化修为有多高?为何会败给一首幼儿园古诗?
如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书包里就装有“国学”这本书,那么问题来了,何为“国学”?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一个国家沉淀下来的学问。中国的国学之名,始于清末。当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人体学”或“西学”,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或“国学”。
从广义上来看,国学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
而狭义的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代表便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八九十年代小学生的书包里并没有“国学书”,如今祖国变得强大了,孩子们能够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幸事。与此国学也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要在“国学”界称之为“大师”,其文化修为应当是行业翘楚,众人楷模。毕竟“大师”是指人们对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者的尊称,照此推理“国学大师”则是指其学问在“国学”研究之范围内属于出类拔萃者。
有一档节目很火,名字叫《中国诗词大会》,国学涵盖了诗词,所以能够坐在指导席位上的人,至少都是让人信服的专家,蒙曼更是一位“国学大师”级人物。在没上这档节目之前,很少有人提起这位才女,也正是因为她在节目中的优异表现,才使得文采斐然的蒙老师名声大噪,成为了当下红人。在诗词大会上指点江山并非易事,千万双眼睛在看着你,一旦出现失误或者大意了,或许就是你跌落神坛的助推器,永远不要小瞧不经意间的挫败,古人早就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说法。同时也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教训。
当你在一个领域内叱诧风云的时候,原本引以为傲的本领反而会成为你失败的源头。蒙曼的国学大师形象被毁,就拜诗词所赐,可谓是“成也诗词,败也诗词”。
这件事还得回到第5季《中国诗词大会》上,毫无悬念蒙曼依然是现场导师。在讲解一道图片线索题时,出现了失误。图片上展示出来的场景是农民秋收的镜头,从人物关系来看,是一家人。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在说着些什么,显然是正在秋收男子的母亲,一旁还有一个妇女在带着孩子在旁边喂鸡。从选项中来看,应该选A“欲羡农家子,秋新看刈禾”。但参赛的上海戏剧学院才女姜怡伶却选了选项C:“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一下现场导师蒙曼坐不住了,直接问了一句:你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吧?
对于这个问题姜怡伶回答得也很直接:是啊。蒙曼老师也瞬间明白了,现在的城里孩子很少到农村实际耕种,所以很少有切身地体会,这也倒可以理解。但蒙曼导师接下来说的话就有点让人大跌眼镜了,她对于“锄禾”的理解有些误差。
蒙曼老师认为“锄禾”其实就是农民在种地时的一个过程,这个耕种的过程用五个字写了出来,很是精妙,所以“锄禾”就是播种的意思。这个解释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无数键盘手们有了谈资,很多人开始怀疑蒙曼这个国学大师真实的文学功底了,到底是徒有虚名,还是大意失荆州了?其实,“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幼儿园孩子就会背诵的古诗并不难理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一年四季应该做什么对于一个大师级别的才女而言,并不是什么难题,这首诗里面很明显说的是“夏耘”,而不是“春耕”。
在农村种过地就会明白,“锄禾”其实就是用锄头把田地里的杂草去除,之所以会选择在正午太阳猛烈的时候去干活,是因为这个时候可以快速把拔出来的杂草晒死,彻底去除庄稼地里的败类。
小结
很多人都在怀疑蒙曼的实际文化修为,其实这一点有些放大了,仔细了解过她的人都应该知道,蒙曼确实很了不起。她2002年7月参加工作,当年也就27岁,对于一个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这个年纪算是比较早的了。
同时她还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硕导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自2007年以来,五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并出版相应书籍。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不是诗词,而是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诗词算是自己的一个业余爱好,能做到这样的水平已经很不错了。
对于“锄禾”的理解出现失误也是可以理解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时间的口误在所难免,或许当时觉得这样一首诗太简单,并没有过多的去思考,随口说出来了而已。对于这件事情,应该理性去看待,而不是抓住别人一个小辫子就不放,这也不符合华夏儿女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不是吗?
国学经典对幼儿的教育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升孩子的气质,让孩子更注重自身的修养,孩子较早开始学习国学,有助于开发孩子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还能督促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改变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任性等不良行为。
国学的分类方法其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国学入幼教 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熏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学
央视推荐国学经典动画片
文/糖豆妈妈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我和孩子一起成长”说起这个小有名气的神童—王恒屹,很多读者朋友可能在之前就知道他了,因为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参加电视节目了。他参加央视《挑战不可能》时,在节目中他表现出来的超越年龄的记忆力和对诗词的理解运用能力,让人震惊不已。其实王恒屹早在3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认识三千多字,董卿认为:“这完全超过成人水平。”认识那么多字,会背那么多古诗,是谁教的呢?他的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又是怎么样的呢?根据往期电视的采访,我们得知孩子长期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山东青岛,爸爸妈妈远在上海工作。孩子也并不是出生在书香世家,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爷爷奶奶都是初中学历,爸爸妈妈均是本科学历。我们还了解到,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奶奶是培养神童的主力军,那么多字怎么教的呢?据奶奶说,孩子在一岁左右就开始用带配图的识字卡片给孩子启蒙了,然后发现他对汉字特别感兴趣,记忆力也特别好 ,基本上一多半教几次就会了,带出去看见店铺的招牌就会念,不会念的就问。奶奶在给孙子讲故事时还被要求指读,因为孙子对汉字特别感兴趣。奶奶也几乎每天给他唱简单的儿歌、读故事、三字经等古诗词。经过奶奶的这些用心培养,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王恒屹在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时候,他能背的古诗达到五六百多首了,还熟识180多个国家的国旗。董卿说:“无论在古代还是学习读书都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活到老学到老,他(王恒屹)有了一个特别好的开始 ,我们也希望这个开始能够助力他日后的成功,让他的知识能够真正的帮助他成为一个更丰富、更宽广、更深厚、更有趣的人,也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一代才女主持人董卿身上的自信和光芒也离不开她童年时期的国学积累。小神童王恒屹的天赋被奶奶培养挖掘了出来,他小小的大脑被激活了,他的人生也必然会走向一条更宽广的大道。王恒屹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是奶奶用心培养的必然。因为他让我想到我对大宝糖豆的英语培养,我从小就让她接触英语,唱英文歌、看英文版动画片培养她的兴趣,五岁的她在英语的听说读上的能力也让我佩服不已,这里面虽然我下的功夫并不很多,但我必然是用了心的。不可否认,家长的心在哪里,孩子的能力就指向哪里。千万别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用教,其实胎儿期和婴幼儿时期的早教,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一定要善于发现,并多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刺激,培养并保护好他的兴趣,这对孩子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研究表明,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绝大多数的婴幼儿的潜能未被家长们开发重视,大脑的某些功能会因为缺少必要的刺激而永久性丧失。人才的培养,大多是在婴幼儿时期,永远也不会太早。虽然神童不可复制,但我们可以用心培养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End相关阅读让孩子轻松背诵古诗词的实操方法最好的古诗词启蒙推荐阅读八分钟视频:看看五岁萌娃狂飙英语我家英语牛娃的启蒙之路启蒙必学的十首超经典英文童谣(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