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从学术角度来看,国学传承是一个教育问题,即从经典入手,研习《弟子规》、十三经等经典著作,进而具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著名国学教育专家金海峰教授曾讲,传承国学,应该用哲学的思维、文学的语言、历史的案例进行思辨、运用和传承。树立“科普国学”的理念,不能尊孔反马,要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不带封建迷信色彩,强调打击伪科学;不带宗教情结,强调提倡真科学;不能望文生义,强调学有本源;不能因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排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强调多元文化并存;提倡普及,强调源于学府而不带学究气,知行合一,贴近社会而不沾染社会江湖气。这一点,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就国学教育而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教授认为,现在国学教育出现一个误区,就是将文史哲与国学混淆。在他看来,文史哲的划分乃西方学科划分的产物,就中国文化而言,文史哲与国学并不是一回事。用他的话说,如果文史哲就是国学的话,那么单独将国学列为一个学科并且专门组建学院开展系统教学就没有意义了。即便是有了国学专业,但是国学传承近百年的断带已经遗失了很多,现在重新拾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做的工作很多,尤其是教育工作。 从社会角度来看,国学传承是一个参与的问题,即从社会生活入手,以文化和艺术的形式开展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活动,进而提升民众的民族认同感、自信心和归属感,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 2007年,笔者筹备长春首届传统集体成人礼的时候,吉林大学历史系主任杨军教授(国学大师吕绍刚先生门生)曾有所指点,即“思想需要靠仪式来支撑”。当民众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之后,才会有所概念。祭孔大典,黄帝陵祭祀大典、中华诵经典诗文诵读、百家讲坛、国学大讲堂等一大批祭祀活动和宣教活动,都为民众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像古琴、古筝等具有中华文化符号特征的艺术载体,近年来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快速普及,也体现了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民众也只有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状态下,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国学的思想,才能够真正提升民族认同感、自信心和归属感。 从行业角度来看,国学传承是一个应用的问题,即从提炼东方智慧入手,将国学蕴含的思想融入到管理之中,进而提升凝聚力、执行力和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资源竞争、垄断与反垄断、倾销与反倾销、并购与反并购、贿赂、暗箱操作、潜规则等等,这些由经济利益的诉求而衍生出来的“客观”存在作为一种由头或者是一种手段频繁地撞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传统文化回归带动的国学热让人们感受到了规避风险、和谐发展的东方智慧的光芒,仅仅感受是不够的,还要加以提炼和应用。官方和非官方组织开展的以国学为主题的党员领导干部素养提升、企业家心智(领导力)提升、师资培训等教育培训活动,都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国学的应用。笔者接触的南皮县医院将“绩效管理”转变为“品绩管理”,天津一高科技企业 “予礼于制”,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救死扶伤的大爱和礼贤下士的真诚。 古之学者耕且养,百战归来再读书。同事拼凑的一段小诗,借来以飨读者,终其意——让我们 做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现代公民。
国学经典与经典国学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经典文学作品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文学作品.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举个例子,《雷雨》、鲁迅的一些作品可以算作中国经典文学,而《老子》,《庄子》也可以。但前者就不能算作国学!
国学经典与国学经典
1. 国学与文言文有什么区别 “国学”是上一级概念,“文言文”是子概念,包含在国学的外延之中。 “国学”又称“汉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文言文”仅仅是语言文学的一个方面。 可以说,文言文阅读是国学课,但国学课远不止文言文阅读。现在社会上办的书法、古筝、中国画、京剧等兴趣班,都属于国学课。 2. 国学和语文有什么区别 在中国古代,“国学”本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周礼·春官·乐师》有云:“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也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学校的称谓,历代有所变化.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代称国子监,唐宋时则以国子监总管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明、清两代设国子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开始设学部,国子监的称呼于是废止. 作为国家一级学校的“国学”概念,与今天所谓“国学”的概念是不同的.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所谓“学问”,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积累与梳理;所谓“学术”,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而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 3. 国学与汉语言文学的区别 国学的概念起来很晚,民国大师有国粹之言才有了国学。 国学全称应该是中国学术,主要指中国传统学术,汉语语言文学中关于古汉语古代文学的部分包含在内,它全面来说包括有经学(附属的有个小学包括文字声韵训诂之类)史学子学文学诗学词学书画等现在分类全是社会科学 还包括农工理医兵等算是自然科学 不过自然科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并不受重视是在社科之外的业余兴趣都是文人业余时间在研究 汉语语言文学包括现代汉语和古汉语 古汉语部分可以包括在国学之内 不过汉语语言文学是现代派的提法 故而其研究方法多用西方或者说现代方法 比如声韵现在多用西方语音学知识而不是中国传统的声韵学比如标示字音现在是拼音古代是音切。 4. 什么叫文言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文言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