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书籍有经、史、子、集四大类,详细如下: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中学生国学经典名言
国学经典的名言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3.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7.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11.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12.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弟子规》1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14.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1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1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18.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1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20.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呻吟语·应务》21.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2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2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2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2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26.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2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2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2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30.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中国经典国学排名榜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第1部 《论语》 孔子 (春秋公元前551-前479)。
第2部 《道德经》 老子 (春秋生卒年不详)。
第3部 《庄子》 庄子 (战国约公元前369-前286)。
第4部 《孟子》 孟子 (战国约公元前372-前289)。
第5部 《墨子》 墨子 (战国约公元前468-前376)。
第6部 《荀子》 荀子 (战国约公元前313-前238)。
第7部 《韩非子》 韩非 (战国公元前280-前233)。第8部 《孙子兵法》 孙武 (春秋生卒年不详)。
第9部 《左传》 左丘明 (春秋生卒年不详)。
第10部 《楚辞》 屈原 (战国约公元前340-前278)。
第11部 《吕氏春秋》 吕不韦 (战国?-公元前235)。
第12部 《史记》 司马迁 (西汉约公元前145-前87?)。
第13部 《汉书》 班固 (东汉32-92)。
第14部 《论衡》 王充 (东汉27-约97)。
第15部 《嵇康集》嵇康 (三国·魏约223-约263)。
第16部 《陶渊明集》 陶渊明 (东晋约365-427)。
第17部 《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403-444)。
第18部 《文心雕龙》 刘勰 (南朝·梁约465-约532)。
第19部 《六祖坛经》 慧能 (唐代638-713)。
第20部 《韩昌黎文集》韩愈(唐代768-824)。
第21部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北宋1019-1086)。
第22部 《苏东坡全集》 苏轼(北宋1037-1101)。
第23部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南宋1130-1200)。
第24部 《传习录》 (明代1472-1529)。
第25部 《焚书》 李贽 (明代1527-1602)。
第26部 《日知录》 顾炎武 (明末清初1613-1682)。
第27部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明末清初1610-1695)。
第28部 《读通鉴论》 王夫之 (明末清初1619-1692)。
第29部 《龚自珍全集》龚自珍 (清代1792-1841)。
第30部 《人间词话》 王国维 (清末民初1877-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