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韩国总统办公室的一则表态,让东亚三国的外交互动多了层耐人寻味的意味——韩国政府正式把对东亚三国的官方表述顺序定为“韩中日”。这个看似简单的顺序调整,既是韩国外交“拨乱反正”的信号,也暗含着对日本近期“搞事行为”的无声回应。
熟悉韩国外交脉络的人都清楚,这一调整其实是在“纠正过去”。2023年9月,时任总统尹锡悦在东盟峰会用“韩日中”称呼三国,当时就被解读为“外交”的直接体现——为了贴紧日本,连最基本的表述顺序都要把日本放在中国前面。而如今李在明政府刚上台就改回“韩中日”,总统室官员说得很明白:尹锡悦时期的外交“过度偏向日本,破坏了平衡原则”,现在要把外交拉回正轨。
这一“正轨”,刚好契合中国对中韩关系的期待。早在10月,中国发言人郭嘉昆就明确表示,中方重视中韩关系,对韩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愿同韩方一道坚守建交初心。韩国把中国放在日本前面的调整,相当于给这份“初心”加了个具体注脚——邻里相处,讲的是“以诚相待”,不是“选边站”。
更巧的是,韩国的调整,刚好撞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到处点火”的节骨眼上。这位刚上台的日本像是铆足了劲要“闯祸”:前几天在涉台问题上指手划脚,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被中国严正交涉;接着又在独岛问题上发表错误言论,直接戳中韩国的“主权痛点”——韩14日紧急发声明抗议,连日本民众都看不下去了。15日,超过100名日本民众聚集在东京首相官邸前,喊着“不会外交的人不配当首相”,要求高市早苗撤回言论、下台。
其实韩国的选择逻辑很简单:一边是要修复和中国的关系、回归外交平衡,另一边是日本“乱出牌”引发的内外不满。对韩国来说,“韩中日”不仅是对中国的示好,更是对日本“搞事外交”的“用脚投票”——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和天天“闯祸”的邻居走太近,更不会为了“凑近乎”牺牲自己的外交原则。
从“韩日中”到“韩中日”,不过是几个字的顺序变化,却折射出韩国外交从“偏向”到“平衡”的回归。说到底,在东亚这片讲究“稳”的土地上,稳扎稳打的选择,永远比“乱出牌”更能赢得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