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澳门银河综艺馆的聚光灯“唰”地扫过赛场入口,北京队的马龙、王楚钦、黄友政手搭着肩走出来——37岁的“龙队”头发梳得整齐,25岁的“大头”戴着护腕,20岁的小黄攥着球拍,三个人的影子叠在一起,像一根拧得紧紧的绳。对面的上海队,樊振东、许昕、周恺也站成一排,28岁的“小胖”眼神专注,35岁的“大蟒”扶了扶眼镜,周恺捏着球拍的手泛着白——这场十五运乒乓球男团决赛,从登场就带着“接力赛”的意味。
首场男双其实就定了基调。马龙搭档黄友政对许昕周恺,前两局咬到11平,第三局北京队6比9落后时,我在屏幕前都攥紧了拳头——没想到龙队突然发了个侧旋短球,许昕回球有点飘,小黄立刻扑上去补了一板直线,“啪”地砸在对方台角!连追三分逆转后,小黄跳起来和龙队击掌,龙队笑着拍他的后背:“稳着点,后面还有硬仗。”这场男双赢下来,北京队的气势就起来了。
第二场是樊振东对王楚钦,“小胖”的反手拧拉还是那么狠,王楚钦虽然拼了,但还是1比3输了——上海队扳回一城,场馆里的掌声快把屋顶掀了。可第三场龙队登场时,全场突然静了:马龙对着周恺,正手进攻像一把刀,11比3、11比5、11比4,干脆利落赢下来,连解说都感慨:“龙队的状态,哪里像37岁?”
第四场是王楚钦对许昕,“大头”明显放得开,许昕虽然用了侧切、放高球这些“老把戏”,但体能还是跟不上——最后王楚钦11比7拿下,北京队的教练组跳起来欢呼,黄友政抱着球拍跑过去,和王楚钦撞了个满怀。时隔32年,北京队终于把全运会乒乓球男团金牌拿回来了!
赛后的拥抱比比分更戳人。马龙和许昕抱在一起,两个加起来72岁的老将,肩膀一耸一耸的,不知道是笑还是有点哽咽;王楚钦走过去,把胳膊搭在两人肩上,三个人凑成一个“小圈”;黄友政站在旁边,手里举着金牌,眼睛亮晶晶的。这一幕让我想起龙队说的话:“我第六次打全运,不是为了破纪录,是想让年轻人看见——乒乓球的魂,是不管多大年纪,站在球台前,就要拼到最后一分。”
许昕的话更实在。他说备战时要兼顾家里的孩子和训练,“有时候晚上陪孩子写完作业,再去球馆练两个小时,膝盖疼得不行,就贴块膏药接着来”。为什么坚持?他摸了摸脖子上的项链——是女儿送的小乒乓球吊坠:“我想让她知道,爸爸喜欢的事,要坚持到底,不管有多难。”
樊振东虽然没拿到团体金牌,但他拍着王楚钦的肩膀说:“这次没赢,下次再来。”他说这四年最珍贵的,是“学会了把自己放进团队里”——以前他总想着“我要赢”,现在会想“我怎么帮队友赢”。这大概就是成长吧,从“单打王”变成“团队的锚”。
最让我惊喜的是小黄。这个20岁的新人,赛后攥着马龙的衣角说:“龙队告诉我,紧张的时候就看球台,别想别的——刚才男双落后时,他拍了拍我肩膀,我一下子就稳了。”你看,传承从来不是口号,是前辈递过来的一个眼神,是“有我在”的底气,是年轻人接过来的勇气。
走出场馆时,我听见旁边两个球迷聊天:“你看小黄那股子冲劲,像不像当年的龙队?”“许昕的韧性,樊振东的稳,王楚钦的灵——国乒这根接力棒,传得真稳。”
是啊,一场比赛,赢的是金牌,藏的是传承。37岁的马龙还在拼,35岁的许昕没放弃,28岁的樊振东在成长,25岁的王楚钦在扛旗,20岁的黄友政刚出发——这就是国乒最动人的模样:不是一个人的传奇,是一群人的坚守;不是“我赢了”,是“我们接着走”。
北京队的金牌,是给过去32年的回答,更是给未来的预告:国乒的故事,永远有下一章,永远有人接着写。


















